首頁  >  業界專家

中國書協名譽主席蘇士澍: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發佈時間:2023-05-19 13:43:32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法蘇恬 許瑩 | 責任編輯:楊俊康

作者:法蘇恬(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許瑩(係文藝報編輯)

為推進書法教育進學校進課堂,他走訪並調研了全國三十多個省區市的100余所學校,每到一個地方,他便會俯下身來多方面觀察孩子們的書寫情況。他曾多次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遞交提案,呼籲重視青少年書法教育。面對書法教育師資短缺的難題,在他的努力下,教育部、中國文聯共同啟動了“翰墨薪傳·全國中小學書法教師培訓項目”,該項目用5年時間培養了7000名種子教師助力書法教育。

他認為,漢字書法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藝術瑰寶,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書法不僅是一種藝術門類的創作,而且是與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密切相關的大事,他鼓勵學生“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他説:“絕不能讓漢字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裏變成活化石……”他就是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書法家蘇士澍。

如今,年過七旬的蘇士澍依然致力於書法公益事業。無論是每年春節期間,“送萬福、進萬家”,深入基層為一線工作人員免費寫春聯、送福字,還是在各類書法公益活動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始終在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懈耕耘。他一再強調:“千萬別説我是書法家,我不過是在書法領域做了編輯和出版工作而已。”

蘇士澍: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蘇士澍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爺爺喜歡寫字,5歲時他便在爺爺的影響下學習辨認書體、漢字,並對書法産生了濃厚興趣。20世紀60年代,蘇士澍考入北京市少年宮金石書法小組,並拜著名書法篆刻家劉博琴為師。1965年,北京電視臺舉辦全國少年兒童書法比賽,他代表北京市少年宮參賽,一舉摘得第三名的佳績。有了少年宮的學習基礎,他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常常因為一手好字受到特別關注和重用。蘇士澍深知,讓孩子們學習書法,不是培養書法家,而是培養興趣愛好,“凡事有了興趣才會堅持學,才能做得好”。

多年來,蘇士澍一直致力於推動書法進校園進課堂,這既得益於少年時期恩師劉博琴的關懷,也與另一位書法大師的影響分不開。每每講起這段往事,蘇士澍總是格外動情。

20世紀70年代,蘇士澍與少年時期的書法老師劉博琴再續前緣,由館授變為親授,二人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了。也是在這個時期,蘇士澍結識了人生中的另一位貴人——啟功,這段緣分在冥冥之中影響了他的命運走向。蘇士澍回憶説,啟功先生的大部分印章都是劉博琴老師篆刻的。“啟先生經常用的兩枚印章都是有機玻璃做的。他之所以偏愛這兩枚印章,一是因為輕,方便攜帶,二是掉地上不會碎。那時候劉博琴老師刻完印章便叫我給啟先生送過去,一來二去,也就熟悉了。”蘇士澍説,“啟先生和我都是滿族,聊起來,越説越近。”

當年面臨職業選擇時,蘇士澍曾向劉博琴、啟功徵詢意見,二人一致認為他應該到文物出版社去。從編輯到社長,蘇士澍在這裡完成了《歷代碑帖法書選》《中國法書全集》等著作的編輯出版工作,這些書籍對書法傳播意義深遠。直到今天,蘇士澍一直致力於書法傳播與書法教育,實際上也是一種傳承。早在20世紀80年代,在北師大教書的啟功,就已經開始在全國教育系統師範院校裏培養老師學書法。

“現在讓孩子們規規矩矩寫漢字,不僅是讓他把字寫好看的問題,還要提升到守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層面上來認識這個問題。”蘇士澍在給學生講課時曾發現,很多孩子寫的字東倒西歪,錯字、倒插筆等現象不一而足。在蘇士澍看來,孩子們學習書法,應當把練習楷書作為基本功,“現在市面上存在一種亂象,很多人企圖用風格流派的標新立異,來掩蓋自身書法功力的不足。寫的字龍飛鳳舞、歪七扭八,讓人看不懂。事實上,書法好壞的判斷不能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概而論,筆法、結構、章法,是評價書法的三大要素。任何創新,都應當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

在實際推進書法進校園進課堂的過程中,有人曾提出疑問:讓孩子練字會不會耽誤學習。蘇士澍談道,人腦分左腦、右腦兩個半球與八大智力區,學習書法對兒童的語言智力、數理智力、運動智力、音樂智力和內省智力具有促進作用。“研究表明,學習書法非但不會耽誤孩子們學習,還會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有一位中學校長曾告訴我,他發現孩子最安靜的時候就是拿毛筆寫字的那段時間。孩子在寫字的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這和使用的書寫工具密切相關——筆軟、紙洇、墨稀,三者使得左右腦必須更加集中。”蘇士澍説。

電腦、手機的廣泛應用,在某種程度上衝擊了書法的實用性。但蘇士澍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壞事,有一批中國人以漢字電腦化為己任,作出了突出貢獻。比如,安子介在兒子安如磐工程師的配合下,發明《安子介漢字電腦編碼法》;王永民和王選分別發明瞭五筆字型輸入法與漢字鐳射排版系統,在“漢字拼音化”“拼音代替漢字”甚至“一語雙文”等聲音甚囂塵上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將漢字輸入與字形建立起直接關聯,從而度過了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漢字危機。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思想越來越豐富。但是在孩提時代,讓孩子們了解漢字形音義的三者結合,並學會用毛筆去書寫漢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便在一顆顆幼小的心靈深深埋下了,那是一輩子也不會忘、不能忘的。”蘇士澍説。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19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