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行業

在民間藏品中讀懂一座城

發佈時間:2023-05-19 13:46:04 | 來源:蚌埠發佈客戶端 | 作者:何沛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原標題:讀懂一座城 從博物館開始

蚌報融媒體記者何沛

每一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會留下印記,這些印記會在歲月中逐漸積澱,並形成了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學底蘊。當人們要讀懂一座城市時,可以從它的語言、建築、飲食等多個方面進行解讀,其中,歷史文化底蘊濃厚的博物館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近年來,蚌埠涌現出的一些中小微型博物館,紮根在城鎮和村莊裏。這些“小而美”的民間博物館,既吸引了大批外來遊客,同時也為建設當地文博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厚德民俗博物館裏尋城市印記

厚德民俗博物館位於淮上區吳小街鎮太平崗新區,面積五百平方米。因為其地理位置更加親近居民,所以更顯得樸實。

該館劃分為數個區,主要呈現農具、木工用具、量器、車輛、漁具等,館藏物品一萬多件,進門就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懷舊氣息。一個又一個展櫃,一件又一件藏品,歷史的厚重感盈然而生。

“我從小就喜愛集郵,對收藏有著別樣的感情。有時候見到一些民俗老物件被損壞,感到十分心疼,就出錢買回家。”厚德民俗博物館館長高繼來説,十多年來,他收藏上百個門類近萬種藏品,並用自己的房子開辦了厚德民俗博物館。

像蚌埠産的飛箭自行車、團結牌肥皂、天鵝牌手錶、鹿牌鎖、珍珠牌收音機、海鷗牌收音機,老蚌埠人一看到這些熟悉的蚌埠造品牌,思緒不自覺地飄向了遙遠的年代。還有草繩機、捲煙機等一些80後、90後等見都沒見過、聽都沒聽過的代表著舊時代生産力的物件,在厚德民俗博物館得到妥善保存。“我收了好多套捲煙機,還送了一套給蚌埠市博物館。”高繼來説,館裏每一件物件都有自己獨特的意義,如果我們這一代再不收藏起來,等到下一代這些東西可能就消失了。

厚德民俗博物館,對於保護地方區域文化起到了重要意義,為珠城這座城市增光添彩。“正逢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如果有市民想感受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的,可以來參觀,我一定做好導遊講解服務,讓大家不虛此行。”高繼來説。

在金色農家博物館重溫蚌埠老工業

金色農家博物館坐落于蚌山區燕山鄉蚌官路兩旁,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初建於2012年,館內展示了豐富的蚌埠老工業、淮河流域農耕民俗、蚌埠基礎教育和大明碎片記憶的文物和展品。館內各大板塊緊密聯繫,構成了一幅交相輝映的歷史畫卷。

“這家博物館由我們夫妻倆自費籌建,館內展出藏品分農耕民俗和工業兩大類。”該館館長張后興介紹,農耕民俗部分分為七個展廳,分別是綜合展廳、和諧農家、絲葛麻褐、朝耕暮耘、濱岸民風、五穀蕃熟、車馬輻輳。每個展廳都存放著不同的原始實物,有農耕、漁具、生産工具和運輸工具等,件件都是先人手工智慧的結晶,全方面展示了農村生活的衣食住行。

在這裡,可以看到12匹的四輪拖拉機,1977年由蚌埠第二機床廠生産的一台機床,還有蚌埠産的“寒友牌”冰櫃。除了這些大塊頭工業品,還有涉及工業生産和人民生活各個方面的中小型工業用品,

“近日,不少外地遊客金色農家博物館旅遊參觀。我們就在館內開設了老工業展覽區。”張后興告訴記者,設立這個展覽就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蚌埠的老工業歷史和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市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包括食品、紡織、造紙、印刷、機械、冶金、電子、化工、醫藥、建材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蚌埠老工業中的“五大機”,即蚌埠柴油機廠、空氣壓縮機廠、機床廠、水泵廠和拖拉機附件廠享譽全國。可以説,蚌埠的工業佔據了當時全省的重要位次。老工業展覽,涉及全市範圍內的130多個廠家、將近4000件藏品。

“遊客們打卡完‘冥夜’和‘桑酒’,不妨來金色農家博物館,感受蚌埠文化和歷史的精髓,看蚌埠老工業的發展歷程,了解淮河流域的農耕民俗。”張后興説。

在淮河藝術館感受藝術多元化

淮河藝術館成立於2013年10月,面積近1100平方米,位於朝陽南路附近。館內展線長達200多米,藏品分書畫、古錢幣、玉器等。

民間收藏讓文化傳播更加多元化,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博物館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淮河藝術館館長馮峰自幼酷愛集郵,癡迷收藏古今名人字畫。2013年,56歲的馮峰個人籌集資金創辦了“淮河藝術館”,免費向社會開展。

館小收天下,心闊藏古今。淮河藝術館內收藏了從最初的貝幣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金屬鑄幣;書畫作品中有張大千、齊白石、黃賓虹等名人畫作,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和淮河文化藝術風采。“40多年來,我收集整理的數百幅書畫、近千枚古錢幣、竹木牙雕、精美玉器等。許多收藏品曾先後在廣州、深圳、洛陽、西安、海南、珠海、澳門等地和新加坡等國展出。”馮峰説。

馮峰表示,淮河藝術館內數千件藏品雖是個人收藏,但進行展出的最終目的是希望立足蚌埠文化,宣傳中國的書畫藝術,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民間博物館的多元化館藏,滿足更多公眾的文化需求。讓廣大觀眾在這裡可以鉤沉歷史、感受時尚、增長知識、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