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家

北京祥體育博物館館長李祥:收藏體育史

發佈時間:2023-05-19 13:43:24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原標題:李祥北京祥體育博物館館長(引題)

收藏體育史(主題)

北京日報記者牛偉坤

“體育收藏,收藏的不僅是歷史,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李祥

在明代棋盤上博弈、在清代投壺前投擲、在北京奧運缶前“擊缶高歌”……本市首批“類博物館”之一的北京祥體育博物館日前開門迎客,2000余件古今中外的體育藏品,講述著體育發展的歷史,傳遞出體育文化的魅力。

image.png

李祥(右一)在館內收藏的奧運缶前介紹。北京日報記者 和冠欣攝

搭起這座體育文物“大倉庫”的人叫李祥。自上世紀90年代初迷上體育收藏以來,過去30多年的大部分時光裏,李祥都在和各種體育文物打交道,包括博物館展廳裏陳列的那枚形似暖瓶瓶塞的陀螺。

我國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有明確用途的體育文物就是陀螺。展廳裏這個暖瓶瓶塞大小的陀螺,經鑒定,已有約5000年曆史。它是李祥15年前在杭州的古董市場上發現的。當時逛累了的他正扶著墻頭休息,無意間看到一個攤位上擺著一些破木頭,有的還濕淋淋的,其中就有這個“瓶塞”。

“一眼看上去,我就覺得像個陀螺。”李祥回憶,買下來之後他先後請教了多位文博專家,很多人拿不定主意,有人傾向於這只是建築構件上一個配件而已。

一次,在參觀良渚博物院時,李祥發現了一件類似展品。請該館相關專家鑒定後,才確定自己手中這只“瓶塞”就是陀螺。

今年61歲的李祥,在投身體育文物收藏之前,並不是一個體育愛好者。1977年上中學時他就開始收藏古錢幣等,並多有成果。

轉變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外一些賽會的徽章和銅版畫流傳到中國,其中和奧運有關的郵票、徽章等藏品,讓李祥覺得“很國際化”。這其中包括他的第一個冬奧藏品——一枚1984年薩拉熱窩冬奧會的銅章。這屆賽會是首次由社會主義國家舉辦的冬奧會。

真正讓他執著于體育收藏事業的,是一位不曾謀面的“朋友”——潘德明。中國首次申奧時,一個紀念近現代旅行家潘德明的尋訪團在民間成立,並尋求過李祥的幫助,這讓他有機會穿越時空認識了一位“可敬的大傻瓜”。

“潘德明是近代第一個靠徒步和騎自行車環遊世界的人,歷時近8年走遍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的就是‘雪東亞病夫恥’‘以謀世界上之容光’。從他身上可以窺見那個時代的印記,能感受到體育精神與國家的存亡、民族的興衰聯繫如此緊密。”李祥自此意識到,體育遠不止于賽場,體育精神是時代精神的一部分。

在北京祥體育博物館裏,很多展品背後,都有著類似的感人故事。

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劉長春“單刀赴會”參加短跑比賽,成為首位參加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一套紀念瓷盤、瓷碗成為這一事件的見證。湊近看,瓷盤盤面上,傳統的梅花回紋中間夾著兩個地球。“既有中國元素也有國際元素。”李祥指著瓷盤上的“歐林匹克”解釋,“當時,奧運會剛剛傳入國內,大家對此的稱呼也是五花八門。‘世界運動會’‘我能比呀’‘歐林匹克’‘歐林匹亞’各種稱呼都有。”

另一面殘缺的錦旗則是中國運動員愛國心的最好詮釋,上面寫著“為祖國爭光,為災黎請命”,落款是“新加坡福州會館敬贈”。李祥介紹,1948年,很多體育人士要求組團參加倫敦奧運會,當時參賽經費有限,籃球隊的隊員們只能靠在沿路打比賽籌措路費。在新加坡,隊員們得知福州遭遇水災,他們便毫不猶豫地將在比賽中掙到的錢捐給了災區。新加坡福州會館以一面錦旗表達對他們義舉的褒揚。

“體育救國”“為國爭光”等體育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使命”,就刻在李祥收藏的這些獎盃、獎牌、海報等藏品上。從1917年毛澤東以筆名“二十八畫生”發表《體育之研究》的原版期刊,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奧運代表團的官方報告、代表團徽章、照片和瓷器紀念品;從清代的老冰刀到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的道具缶……他收集的不再只是散落各地的藏品,更是中國體育歷史脈絡的拼圖。

“體育收藏,收藏的不僅是歷史,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李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