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家

滬上僑界收藏家展出吉州窯瓷器:快樂收藏,心懷敬畏

發佈時間:2023-05-19 13:43:24 | 來源:中新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楊俊康

滬上僑界收藏家展出吉州窯瓷器:快樂收藏,心懷敬畏

上海市華僑收藏協會常務副會長汪星侶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 范宇斌 攝

中新網上海4月4日電題:滬上僑界收藏家展出吉州窯瓷器:快樂收藏,心懷敬畏

作者范宇斌

“吉州窯瓷器有與眾不同的文人氣韻和超凡脫俗的禪意之美,加之宋元時期發達的商品經濟推動和市井世俗之風侵染,吉州窯成為宋元時期最具代表和最富創造力的民間窯場。”近日,上海市華僑收藏協會常務副會長汪星侶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更多人“認識吉州窯”。

連日來,由上海市僑聯支援、上海市華僑收藏協會主辦的“僑韻臻藏”認識吉州窯——吉州窯標本展在上海舉辦,展出品種眾多的吉州窯標本300余件、完整器39件。

吉州窯(今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始於晚唐,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據《景德鎮陶錄》記載,“江西窯器,先有吉州,後有饒州(景德鎮)。”

汪星侶(右一)向觀眾介紹吉州窯瓷器。 范宇斌攝

汪星侶(右一)向觀眾介紹吉州窯瓷器。 范宇斌攝

吉州窯融匯南北,博採眾長,獨樹一幟。汪星侶收藏了大量吉州窯瓷器及標本。作為本次展覽策展人,他一遍又一遍為觀眾講解藏品。

“舉世葉無雙,盞盞皆唯一。”指著展櫃內幾件木葉天目盞,汪星侶介紹説,葉子經過浸泡腐蝕,只剩下葉莖和葉脈,沾上與黑釉不同的釉,平整地貼在已上好一層黑釉的盞坯上。神奇的窯火使兩種不同的釉在高溫中發生變化,在黝黑的茶盞中煥發獨特光彩,這是吉州窯獨創工藝,堪稱一絕。

“以剪(刻)成的紙花在坯體或底釉上貼伏平整,施釉後把紙花剝去,再燒制而成,這種工藝也是吉州窯的獨創。”汪星侶收藏了一件南宋剪紙貼朵花四係罐。這個瓷罐是他從古玩店“淘”來的,“當時被放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正是剪紙貼花裝飾技法讓我一眼相中是來自吉州窯,釉面留有歲月的痕跡,非常古樸。”

汪星侶(右二)向觀眾介紹吉州窯瓷器。 范宇斌攝

汪星侶(右二)向觀眾介紹吉州窯瓷器。 范宇斌攝

此外,吉州窯産品中的玳瑁斑、鷓鴣斑、兔毫斑均頗具特色。宋代,茶文化盛行,吉州窯各式黑釉茶盞成為時之珍品,為瓷業所尚。

“吉州窯兔毫斑沿盞壁往下垂流,比建窯兔毫斑更為生動,釉斑更具流淌感。”“鷓鴣斑的美麗較之兔毫,不僅有形變化,而且産生更豐富的色彩變化,如天際雲彩而變幻無常。”“玳瑁斑倣玳瑁甲殼色澤,花色變化無窮,追求渾然天成的造化之態,是匠心獨運的藝術創作。”……汪星侶十余載收藏吉州窯産品,對吉州窯瞭如指掌。

“我看了大量關於吉州窯的專業書籍,還向專家請教,對吉州窯有了全新的認知。”汪星侶告訴記者,收藏總是遺憾與幸運相伴。此次展出的吉州窯殘件白地褐花波濤紋開光奔鹿罐便是如此。

汪星侶收藏的吉州窯殘件白地褐花波濤紋開光奔鹿罐。 汪星侶供圖

汪星侶收藏的吉州窯殘件白地褐花波濤紋開光奔鹿罐。 汪星侶供圖

汪星侶多年前收藏了一片奔鹿紋標本,籌展期間,他將照片發到網上,一位江西吉安的收藏家看到後找到他,原來對方也收藏了同款花紋的標本。“兩片標本最終合二為一,真是太巧了。”汪星侶説,兩塊古瓷標本分散後能夠再次重合非常難得,“就像‘兄弟’失散後再相會,我還在等第三個‘兄弟’出現,希望有一天這件器物能夠復原。”

談及與收藏結緣,汪星侶告訴記者,他的曾祖父是開典當鋪的徽商。“我從小把玩各種古董,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鍾,希望借助文物收藏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

收藏文物數十年,汪星侶始終認為,“收藏是快樂的,更要快樂收藏。”儘管他也會遭遇“假古董”,“就好像吃到蒼蠅似的,但也鞭策我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準。”

汪星侶收藏的吉州窯兔毫盞標本。 范宇斌攝

汪星侶收藏的吉州窯兔毫盞標本。 范宇斌攝

上海市華僑收藏協會成立11年來,汪星侶和會員們借此平臺加深對古器物的認知。此次展覽亦是希望外界對吉州窯能夠有新的認知。

以僑為橋,以文物為紐帶,上海市華僑收藏協會多年來聯絡海內外華僑華人,激發海外僑胞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愫,也通過僑胞牽線搭橋,發現更多古董。

“我們會盡己所能,把一些流失海外的寶貝帶回中國。”汪星侶説,“收藏和鑒賞古董,一定要懷著敬畏之心,敬畏歷史,也敬畏匠心。”

汪星侶表示,有朝一日,他願意將畢生收藏的珍品捐給國家或專業機構,使之代代傳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