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訪談|不同場所不同場景,如何做好疫情防護
來勢洶洶的德爾塔變異株再次給疫情防控敲響警鐘,對防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德爾塔變異株具有傳播力強、傳播速度快、體內載量高等特徵。面對德爾塔變異株,不同場所、不同場景、不同群體如何做好疫情防護?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省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所副所長楊彬——
公共場所防疫,這些要點要注意
□ 本報記者 徐晨 于新悅
本報通訊員 閆鵬飛
疫情防控絕不可大意,購物、工作、出行等多個場景中,特別是在公共場所如何保護自己和他人?8月4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山東省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所副所長楊彬。
“此前疫情控制平穩,個別場所的消毒措施有所放鬆,面對傳播能力較強的德爾塔毒株,消毒必須重視起來。”楊彬提醒,人群聚集、人口流動大的公共場所最應認真做好消毒工作。
每日做好預防性消毒
公共場所應每日做好預防性消毒,消毒劑的配置方式、應用範圍、作用時間需嚴格遵循産品使用説明書,不要將多種消毒劑混用。高頻次使用部位應重點消毒,酌情增加消毒頻次。集中空調應定期對通風系統各部位進行清洗消毒或更換。
公共場所公共設施表面和公共區域推薦使用有效氯含量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噴灑或擦拭。公共場所餐飲工具可用流通蒸汽消毒20分鐘,或煮沸消毒15-30分鐘,或遠紅外消毒櫃125攝氏度,消毒15分鐘,無熱力消毒條件時,採用有效氯含量500mg/L的含氯消毒劑等浸泡30分鐘,清水沖洗控幹後使用。此外,需要注意以下錯誤的消毒方法:鞋底噴灑消毒劑、全身噴灑消毒劑、車輪噴灑消毒劑。
確保有效通風換氣
通風能夠稀釋空氣中的病原體濃度,切斷病毒傳播途徑。但在夏季,商場、辦公樓等公共場所採用空調調節溫度,為了節能,不少場所會減少通風頻率、時間甚至不通風。一旦有患者在其中,特別是在密閉的空間,傳播風險會相應增大。公共場所應確保有效通風換氣,儘量採用自然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
控制會議次數與規模
為減少人群聚集,用人單位應儘量控制開會次數、參會人數和會議時間長度。網路視頻會議等形式是不錯的選擇。如確需開會,應選擇相對寬敞、通風的場所。
公共交通出行全程佩戴口罩
乘坐地鐵、飛機、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在車站、機場、碼頭等要主動配合體溫檢測,儘量減少滯留時間。乘車期間,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離,保持手衛生。此外,要妥善保留旅行票據資訊,以備查詢。最重要的是,出行全程均須規範佩戴口罩。
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所副所長劉倜——
夏日防疫,勤換口罩勤通風
□ 本報記者 于新悅 徐晨
本報通訊員 閆鵬飛
當前正處三伏天,天氣炎熱潮濕,做好疫情防控有哪些要點?記者採訪了山東省疾控中心相關專家。
對個人來説,戴口罩是減少公眾交叉感染、有效降低傳播風險、防止疫情擴散蔓延、確保群眾身體健康的有效途徑。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所副所長劉倜介紹,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進入商場、影院、車間、火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時,應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主動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
“應掌握正確佩戴、摘取口罩的方法,有些人習慣把口罩拉到下頜或頸部,這是不對的。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戴口罩的過程中,脖子、下頜都是露在外面的,口罩如果拉下來,就會被脖子或下頜的細菌、病毒污染。”劉倜説。
專家提醒,高溫天仍應堅持戴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使用時間以不超過4小時為宜;夏天佩戴口罩容易被汗水浸濕,更應勤換口罩,時間以1-2小時為宜,建議隨身多備一兩隻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夏季大家愛開空調,往往會忽視室內通風,這不利於身體健康和疫情防控。”劉倜説,房間應保持良好通風,每天至少開窗通風2-3次,每次至少30分鐘,睡眠時注意不要正對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分餐制、公勺公筷制要落到實處。到餐廳用餐,選擇間距較大、通風良好的位置落座,儘量減少多人聚餐。盡可能錯峰用餐,避免人員擁擠。用餐前應規範清潔雙手。儘量通過線上或掃碼等非接觸方式進行點餐和付費。
家庭用餐應注意喝開水、吃熟食。搞好家庭食品衛生。在平時儲存食物和做飯時,一定要注意生熟分開。不食用的食物應及時放入冰箱但不要儲存太久。儘量不吃剩飯菜,隔頓的飯菜要充分加熱才能食用。海鮮類食品要燒熟煮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