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一五”期間 金融改革四大亮點值得期待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0 月14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未來五年,我國金融業又將站在一個新的歷史高點。

“十一五”期間,金融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産業的作用將進一步發揚光大。銀行改革創新的效益顯現、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外匯市場飛速發展、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綜合經營星火燎原……這些都將成為今後五年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中值得期待的亮點。

亮點一:銀行改革迎接全面開放檢驗

作為金融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銀行的效率和效益對國民經濟至關重要。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已陸續啟動,建行不日將在香港上市,中行明年3、4月上市可期。消息人士稱,工行將於2006年前完成改制工作,而農行的風險化解方案也會于明年底前開始實施。此外,一大批中小商業銀行的改革也不斷跟進。

未來五年,正是全面檢驗銀行改革成效的時期,因為我國金融業將在2006年底全面開放,此次銀行改革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迎接全面開放的挑戰。

“十一五”期間正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國民收入增長速度提高,這給內、外資都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外資銀行非常看重中國個人銀行消費信貸服務的增長。國有銀行海外上市或改制引入的戰略投資者,也都非常看重個人銀行業務及其形成的一定溢價。因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在此期間,銀行外資入股比例很有可能突破51%的大限。

央行研究局紀敏博士的一份調研報告則預計,“十一五”期間,我國每人平均金融資産將達4.57萬元,金融業發展空間巨大。如何在開放的環境中“與狼共舞”,求得生存與發展,經過股份制改造的銀行,在未來五年將要交上一份拼搏的答卷。

面對挑戰,很多專家認為,通過改革,金融業風險累積的速度將有所下降,金融系統的脆弱性會明顯改善。但保衛金融穩定是全球面臨的新課題。在一個迅速轉變經濟結構的開放的經濟體中,如何維持金融穩定,這對金融調控與監管當局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

亮點二:綜合經營從試點走向推廣

綜合經營將是未來五年我國金融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徐林強調,在制定“十一五”規劃過程中,要特別鼓勵金融創新,引導金融業的綜合經營,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發展交叉類、延伸類的金融服務。

綜合經營的方式有兩種:金融控股和混業經營。在我國,金融控股的方式實際上已經開始形成。把金融控股公司作為從分業經營向綜合經營轉換的中間平臺,有可能是下一步發展的重點。但問題是,金融控股公司還沒有遊戲規則,監管方面的法規也不明確。預計下一步將出臺規範金融控股公司的相關法規。

至於混業經營,即“一個牌照、多種業務”,巴曙松認為,由於存在諸多條件限制,目前來看,未來五年中佔主導方向的還是金融控股公司。

亮點三:市場化向縱深推進

目前金融領域所有的改革都已啟動,全面推進市場化將是今後5年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表示,目前存、貸款利率還沒有完全放開,包括再貼現、準備金利率、央行票據利率在內的中央銀行利率,也仍是非市場化的或者説是制度利率,這一塊應是未來改革的著力點。

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巴曙松認為,要將影響匯率形成機制中的干擾因素剔除,因為目前很多中間環節還存在管制,如結售匯制度、資本流入流出、外匯賬戶的管制等。經過深化改革,最終可望將匯率、利率作為常用的調控工具,更靈活、有的放矢地熨平經濟中的波動。

亮點四:結構調整帶來創新空間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將成為一條主線,這將對金融業創新發展産生多方面的影響。

未來五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金融業將如何予以支援?

目前,對自主創新這塊風險相對較高的領域,我國金融業提供融資服務還很欠缺。巴曙松説,我國對低風險的信貸十分發達,但缺乏自主技術創新行業所需的私募基金、股本融資等。為此,金融業應做重大的結構調整,相應的金融組織體系、市場結構體系、監管體系都將面臨調整。放寬金融創新的空間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比如,為支援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需要發達的外匯市場和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因此,外匯市場將是金融市場發展的重點,其創新風險管理工具、外匯交易品種等都將獲得較大的發展。

機遇從來與風險並存。展望未來五年,投資過熱、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調整、開放帶來的外部衝擊等,都將由始至終成為懸在金融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但是,壓力也從來都是改革的動力。在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的五年中,改革必將帶來金融業的更大發展。(中證網記者 于力 郭鳳琳)

相 關 新 聞
· 十一五:共富訴求由整套制度推動
· 房寧、楊宜勇展望“十一五”規劃
· 中央高層調研十一五規劃 決策制度日趨完善
· 專家:“十一五”更加注重資源環境可持續性
· 十一五期間我國對外投資體制改革基本思路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