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教育長李興山: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要而緊迫

●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環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十四大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我們也應看到,目前我們離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有較大的距離。

第一,目前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雖已基本形成,但國有經濟布點過多、戰線過長、運作品質不高等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與此相聯繫,在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中如何建立現代産權制度、如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如何規範法人治理結構等,也還有許多認識問題和實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第二,目前我國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不但存在著經濟發展的差距,還存在著體制改革的差距。如果用1—10的指數表示市場化由低到高的程度,那麼目前我國東、中、西部的綜合市場化程度大致是8、5和3。

第三,在市場體系方面,目前我國一般商品,包括一般生産資料的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但資本、勞動力、人才等生産要素的市場化程度則有較大差距。據估計,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化程度約為60%左右,資本市場化程度約為40%左右,而最主要的人才市場——經理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則更低。有資料表明,目前我國企業經營者總體上由組織任命的佔56.4%,在市場上進行雙向選擇的僅佔2.3%。其中,國有企業由組織任命的佔80.7%,在市場上進行雙向選擇的僅佔0.6%。

第四,在收入分配方面,雖然目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格局基本形成,但吃“大鍋飯”與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並存、冗員過多與就業壓力過大並存、國家財政壓力較大與迫切需要擴大社會保障面的問題共存等。

第五,這些年來,雖然在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中邁出了重大步伐,但離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例如,目前雖然審批項目和政府工作人員在數量上大大減少,但原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風並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資源配置方式和宏觀調控體系的運作仍然自覺不自覺地沿用計劃經濟體制的做法。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環節。這不但是從根本上轉變資源配置方式、建立規範的宏觀調控體系的要求,也是其他一系列改革,包括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國企改革、財政金融體制改革以及涉外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

首先,對於公有制實現形式和産權制度改革,提出了要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

其次,對於區域和城鄉等在發展和改革中出現的各種不平衡問題,提出了“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並專門對農村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的規定。

再次,對於完善市場體系、規範市場秩序,提出了要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

此外,對於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提出了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

人民日報  2003年10月20日


十六屆三中全會推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駛入新幹線
經濟體制改革評述:中國改革呈現三大新特點
常修澤:當前經濟體制改革存在三類問題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挑戰
李興山:城市經濟五大要點
李興山:大力發展民本經濟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研究報告
十六屆三中全會聚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