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開發區手續不全 面積達5013平方公里

內蒙古烏拉蓋開發區的移民、濕地保護問題亟待解決

總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10個上海市的內蒙古烏拉蓋開發區,開發10年來不僅難見經濟效益,而且造成草原生態嚴重破壞。開發面積大得嚇人、經濟總量小得可憐、生態安全遭遇挑戰、人員安置進退兩難……烏拉蓋開發區在開發與破壞、撤銷與維持的兩難選擇中迷失了方向。

手續不全的開發區

記者在烏拉蓋開發區採訪時,當地的許多幹部群眾都説,烏拉蓋開發區面積達到5013平方公里,是“全國面積最大的開發區”。

記者核實這一問題時,國土資源部開發區清理整頓辦公室的一位同志回答説:“對於開發區沒有‘最大面積’的統計,但可以肯定,這個開發區沒有經過國務院批准。”

從嚴格意義上講,烏拉蓋開發區手續不全,僅僅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辦公廳批復成立的,連自治區政府的批文都沒有。而這個開發區機構完備:設有正處級的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副主任,直接屬錫林郭勒盟領導,轄3個國有農牧場、1個鎮9個村、1個水庫農牧業經營公司,總人口1.8萬人。

在成立開發區之前,烏拉蓋是草原、濕地的名稱。烏拉蓋草原總面積與現開發區面積大體相當,其中有濕地2000平方公里,佔草原總面積的40%。

開發:在草原的心臟進行

烏拉蓋地處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興安盟、通遼市三地接壤處,草原深處地廣人稀。長期以來,興安盟、通遼市的農牧民不斷進入本屬錫盟管轄的烏拉蓋地區開地、放牧,錫盟方面也不肯相讓,於是這塊生態“寶地”成了大家爭相進入的開發熱土。

1993年,烏拉蓋開發區成立。為爭取“主動”,錫林郭勒盟以開發區規劃要求的名義,從南部太仆寺旗等五個旗縣選了2800名精幹的農牧民,移民烏拉蓋草原深處,編為9個村,沿邊界一字排開,抵禦土地蠶食。移民戶莘昌印説,選拔移民戶時,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每戶必須至少有一台小型農用拖拉機,以方便開墾土地。

記者從烏拉蓋開發區巴音胡碩鎮出發,經過四個小時的顛簸,才到達90公里遠的移民村舍伯爾圖嘎查。農民馬永清1995年從錫盟正藍旗羊群廟蘇木搬到這裡,他説:“剛來的時候,周圍的草很高,羊走進去根本看不到。現在9年過去了,家門口的山坡已經變禿了。”由於他家的草場已經超載一倍,他只好租用搬遷到別處的移民戶草場。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一個調查組沿三盟市邊界線實地勘察時看到,邊界線附近大片肥沃的草場被通遼市霍林河煤業集團東蒙公司開墾,種著一望無際的小麥、油菜,還有一部分撂荒地等待來年耕種,大面積的草場已經退化,沙化。

經濟開發不易生態保護也難

為加快烏拉蓋的開發步伐,地方政府曾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招商。內蒙古、錫盟的一些行政部門也紛紛投資圈地。但是這些“開發”不論算經濟賬還是算生態賬都得不償失。據開發區管委會發佈的資料,烏拉蓋開發區成立以來至2003年底,共引進各類企業30多戶,大部分進行農牧業開發。投資額度普遍較少,超過1000萬元的僅6戶。而3個國有農牧場,2003年的純利潤加起來只有12萬元。

面對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之間的矛盾,當地顯得左右為難。為減少對濕地的破壞,錫林郭勒盟準備把多年前移入草原濕地的農牧民再移出來,但同時有不少幹部説:為了鞏固“移民實邊”的成果,地方政府又準備儘快給移民們核發《草場使用權證》,讓移民的身份合法化,因為興安盟、通遼市正在加緊做這項工作。

錫盟曾經清理了大量有關烏拉蓋開發的優惠政策,然而,由於開發區早與開發商簽訂了合同,文件可以清理,而合同內容卻不能隨意更改。要進行生態保護,只能在協商的情況下,讓開發商適當改變經營方式,壓縮經營面積,但亂開濫墾行為不能得到根本性制止。

據了解,烏拉蓋濕地的無序開發已經引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自治區主席楊晶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儘快解決烏拉蓋開發區的移民、濕地保護問題。(劉軍 張雲龍/文)

中國新聞網 2004年12月20日


內蒙古全國最大開發區毀草原生態進退兩難
全球矚目“中國經驗” 國家級開發區20年記事
溫家寶:努力提高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水準
整頓開發區初顯成效 驗收52個國家級開發區
國土資源部加強徵地實施管理 切實維護農民權益
清理整頓初見成效 52個國家級開發區通過驗收
稅務機關查處開發區4.8億違規稅款
內部創新機制缺失 高新區亟待“六大轉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