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全國最大開發區毀草原生態進退兩難

總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10個上海市的內蒙古烏拉蓋開發區,開發10年來不僅難見經濟效益,而且造成草原生態嚴重破壞。開發面積大得嚇人、經濟總量小得可憐、生態安全遭遇挑戰、人員安置進退兩難……烏拉蓋開發區在開發與破壞、撤銷與維持的兩難選擇中迷失了方向。

手續不全的開發區

記者在烏拉蓋開發區採訪時,當地的許多幹部群眾都説,烏拉蓋開發區面積達到5013平方公里,是“全國面積最大的開發區”。

記者核實這一問題時,國土資源部開發區清理整頓辦公室的一位同志回答説:“對於開發區沒有‘最大面積’的統計,但可以肯定,這個開發區沒有經過國務院批准。”

據日前召開的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會議提供的消息,目前我國已經通過驗收的4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用地總面積才570平方公里。對於這些開發區而言,烏拉蓋開發區5000平方公里的面積的確是個天文數字。不難看出,這是前些年盲目設立開發區、亂佔濫用土地熱潮的産物。

為什麼要搞這麼大的一個開發區?烏拉蓋開發區管委會給記者提供的一份材料解釋,烏拉蓋開發區的前身為烏拉蓋農牧場管理局,由於地處大興安嶺西麓,屬溫帶草原區,烏拉蓋草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天然草原自然風貌保存最好的一塊黃金牧場”,同時水資源、礦産、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發展高技術農牧業、草原生態旅遊、草業開發、綠色食品的良好條件。為加快地區經濟發展,利用資源優勢帶動當地百姓致富,1993年2月,經錫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決定,並報經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批准,烏拉蓋在農牧場管理局的基礎上建立了烏拉蓋綜合開發區。經過數年發展,2000年12月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升級為自治區級綠色産業開發區,並出臺了《烏拉蓋開發區關於加強外引內聯的優惠政策》。2004年6月烏拉蓋綠色産業開發區被排除在自治區級開發區之列,重又改名為烏拉蓋綜合經濟開發區。

從嚴格意義上講,烏拉蓋開發區手續不全,僅僅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辦公廳批復成立的,連自治區政府的批文都沒有。而這個開發區機構完備:設有正處級的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副主任,直接屬錫林郭勒盟領導,轄3個國營農牧場、1個鎮9個行政村、1個水庫農牧業經營公司,總人口1.8萬人。

在成立開發區之前,烏拉蓋是草原、濕地的名稱。烏拉蓋草原總面積與現開發區面積大體相當,其中有濕地2000平方公里,佔草原總面積的40%。

開發:在草原的心臟進行

烏拉蓋的開發利用一直以開墾種植為主。從國營烏拉蓋機耕農場到生産建設兵團,再到烏拉蓋農墾局,烏拉蓋的耕地面積最高達到70萬畝,開發區成立後,仍然延續著農耕式的開發,草原不斷遭到破壞。

烏拉蓋地處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興安盟、通遼市三地接壤處,草原深處地廣人稀。長期以來,興安盟、通遼市的農牧民不斷進入本屬錫盟管轄的烏拉蓋地區開地、放牧,錫盟方面也不肯相讓,於是這塊生態“寶地”成了大家爭相進入的開發熱土。據烏拉蓋開發區管委會有關人員介紹,經年累月的越界開墾和放牧蠶食了烏拉蓋大片土地,而且一次次在重新劃界中合法化,最有説服力的證明是,原本屬烏拉蓋地區的一個農場場部竟然“跑”到了錫盟外。

1993年,烏拉蓋開發區成立。為爭取“主動”,錫林郭勒盟以開發區規劃要求的名義,從南部太仆寺旗等五個旗縣選了2800名精幹的農牧民,移民烏拉蓋草原深處,編為9個行政村,沿邊界一字排開,抵禦土地蠶食。移民戶莘昌印説,選拔移民戶時,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每戶必須至少有一台小型農用拖拉機,以方便開墾土地。

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重新裁定了錫盟、興安盟、通遼市的行政界限後,烏拉蓋地區沒有發生新的開墾草原事件發生。然而烏拉蓋草原已經遭到嚴重破壞。

記者從烏拉蓋開發區巴音胡碩鎮出發,經過四個小時的顛簸,才到達90公里遠的移民村舍伯爾圖嘎查。農民馬永清1995年從錫盟正藍旗羊群廟蘇木搬到這裡,他説:“剛來的時候,周圍的草很高,羊走進去根本看不到。現在9年過去了,家門口的山坡已經變禿了。”由於他家的草場已經超載一倍,他只好租用搬遷到別處的移民戶草場。

據烏拉蓋開發區管委會的資料,呼仍陶勒蓋村、溫都爾敖包村、德勒哈達村草場超載已達3倍。不少移民戶因超載又隨意搬遷,對生態造成新的破壞。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一個調查組沿三盟市邊界線實地勘查時看到,邊界線附近大片肥沃的草場被通遼市霍林河煤業集團東蒙公司開墾,種著一望無際的小麥、油菜,還有一部分撂荒地等待來年耕種,大面積的草場已經退化,沙化。

烏拉蓋賀斯格淖爾濕地保護區2001年正式被批准為內蒙古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71萬畝,然而核心區位置竟然居住著68戶農牧民。內蒙古草原資源監測管理站專家調查認為,多年來,由於全球性氣候變暖,天氣乾旱,濕地呈現不同程度的萎縮趨勢。加上人為破壞作用,草地資源呈現不同程度退化,對烏拉蓋地區的濕地生態構成潛在威脅,使其應有的功能不能完全發揮。

經濟開發不易 生態保護也難

為加快烏拉蓋的開發步伐,地方政府曾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招商。內蒙古、錫盟的一些行政部門也紛紛投資圈地。但是這些“開發”不論算經濟賬還是算生態賬都得不償失。據開發區管委會發佈的資料,烏拉蓋開發區成立以來至2003年底,共引進各類企業30多戶,大部分進行農牧業開發。投資額度普遍較少,超過1000萬元的僅6戶。而3個國營農牧場,2003年的純利潤加起來只有12萬元。

面對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之間的矛盾,當地顯得左右為難:

為減少對濕地的破壞,錫林郭勒盟準備把多年前移入草原濕地的農牧民再移出來,但同時有不少幹部説:為了鞏固“移民實邊”的成果,地方政府又準備儘快給移民們核發《草場使用權證》,讓移民的身份合法化,因為興安盟、通遼市正在加緊做這項工作。

錫盟曾經清理了大量有關烏拉蓋開發的優惠政策,然而,由於開發區早與開發商簽訂了合同,文件可以清理,而合同內容卻不能隨意更改。要進行生態保護,只能在協商的情況下,讓開發商適當改變經營方式,壓縮經營面積,使亂開濫墾行為不能得到根本性制止。

內蒙古草原資源監測管理站負責人特日貢説,烏拉蓋開發區很少享受上級政府的各類政策性補貼,全部退耕影響開發區農牧場職工和農牧民的年均收入。目前的耕地面積已到了維持開發區生存的臨界點,退耕又必須移民,包括幹部的安置,這都需要大量的資金,當地根本無力承擔。

據了解,烏拉蓋濕地的無序開發已經引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自治區主席楊晶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儘快解決烏拉蓋開發區的移民、濕地保護問題。

特日貢説,目前可以從技術角度保護烏拉蓋草原。種植多年生牧草和使用免耕翻技術改良草場,儘快由種植業向以草原保護與建設為主的養殖業方向轉變,嚴格限種一年生牧草和高産飼料作物;科學合理地確定放牧強度;草原監測部門將進一步規劃評估烏拉蓋的生態功能,著手建設自治區級烏拉蓋天然草原保護區。

 (劉軍、張雲龍)

新華網2004年12月19日

 


回首看禁牧:禁牧使草原走進新的生態時代
鼠害猖獗 長江黃河源頭生態告急!
投資15萬香港懲教署中秋節義助草原希望工程
我國5年投70多億元建設項目保護草原
“休養生息”使新疆草原重現生機
我國草原邊緣向北退縮200公里
上世紀初至今我國草原邊緣向北退縮200公里
青海草原發生蝗災 面積超540萬畝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