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非過熱而是工業化進入新階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經部課題組如是提出:

當前,對於經濟的快速增長出現了三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經濟出現過熱的苗頭,增長速度偏高,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物價開始上漲。第二種觀點認為,當前經濟尚未過熱,原因是經濟增長速度尚低於潛在增長速度。最終消費需求增長乏力,供給能力大大增強,物價雖開始回升,但依然較低。第三種觀點認為,當前經濟總體均衡,局部可能過熱。以劉世錦、馮飛為負責人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經部“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課題組獨闢蹊徑,提出了新的論點:當前經濟不是過熱,而是工業化進入了新階段。

一、不是經濟過熱而是中國工業化進入新階段

課題組認為,上述三種觀點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當前經濟運作的特點,但都是從短週期來觀察的。如果從中長週期來觀察,則當前經濟既不是總體過熱,又不是局部過熱,也不是沒有新特點的正常發展,而是中國的工業化已進入以重工業重新大發展為主要特點的歷史新階段。

中國工業化進入新階段的主要表現如下:

(一)重工業重新大發展。近幾年來,在市場機制起主導作用的新背景下,重工業在輕工業發展的基礎上開始了新的大發展。2001年、2002年、2003年1-7月,重工業比輕工業的增長速度分別快5.71、1.68、6.25個百分點,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從2000年的56.28%上升到2003年7月的60.85%,而輕工業的比重則從2000年的43.72%下降到2003年7月的39.15%,一升一降,對比十分鮮明。

(二)第二産業比重加快上升。與重工業重新大發展相配套,2000年以來,第二産業的比重上升較快。從2000年的50.2%上升到2002年的51.8%,2003年1-2季度更是上升到57.5%,而自1978年至2000年的22年間第二産業比重一共才上升了2個百分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一産業從1978年的28.1%下降到2000年的16.4%,再下降到2002年的14.5%,2003年1-2季度更是下降到9.5%。第三産業比重在2000年以前一直穩步上升,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0年的33.4%,但2000年以來處於波動徘徊狀態,2001年比重略有上升,2002、2003年1-2季度則明顯下降。

(三)出現了一批以重工業為主體的高增長行業。與第一産業的單一性、第三産業和輕工業的複雜多樣性有所不同的是,重工業是由汽車、機械、鋼鐵等幾個有限的大行業構成的,與之形成密切前向和後向聯繫的還有煤炭、電力和房地産等幾個大行業。因此,重工業重新大發展使得這幾個行業呈現出高增長態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的産業增長景氣指數研究表明:從2001年底開始,隨著工業全行業增長景氣平均水準的穩步回升,高增長行業和低增長行業之間的景氣差距開始不斷加大。推動行業增長景氣變化的第一動力來自煤炭、汽車和鋼鐵工業,以及在房地産快速增長拉動下景氣水準迅速提高的建築用金屬製品、建材行業等。隨後,機械工業(不含汽車)、電子電腦製造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等行業的增長景氣快速提高。2002年以來,汽車、煤炭、鋼鐵、電子、機械、電力、建材等行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開始逐步加強,並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支柱行業。

二、工業化進入新階段的原因和動力

(一)我國正處於重工業加速發展的工業化中期階段。根據世界銀行2002年8月提供的數據,2001年我國的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為890美元,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4260美元,處於中低收入國家行列。2002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

根據錢納裏(CheneryH.B.,1975)模型,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轉變三階段(初級産品生産階段、工業化階段和發達經濟階段)中的工業化階段,而且處於重工業加速發展的工業化中期階段。

從英國、美國和日本等先行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一旦工業化進入重工業大發展的時期,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將加快。

(二)消費結構升級到部分居民進入大額消費階段,對重工業産品産生了巨大需求。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一定水準後,消費結構就開始升級。中國商業聯合會對外正式發佈的《2003中國零售業基本情況(白皮書)》顯示,我國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繼續降低,2002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7%,比2001年降低0.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6.2%,比2001年降低1.5個百分點。雖然我國每人平均收入仍處於比較低的水準,但由於我國不同區域和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其中收入較高的地區和群體已開始進入大額消費階段,開始大規模消費萬元和十萬元級的耐用消費品(如汽車、住房等)。

(三)市場機制在産業結構調整中開始發揮主導作用,民營資本開始進入重工業。與改革開放前重工業發展靠政府計劃強制推動明顯不同,這一次重工業重新大發展是在市場機制已在産業結構調整中開始發揮主導作用的背景下推動的,因而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雖然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熱衷於以政府計劃的方式發展主導産業和調整産業結構,但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市場機制已逐步成為産業結構調整的主導力量。

隨著改革的深化,所有制結構已出現重大變化,非國有經濟在許多地方已佔據主導地位。以民營企業為代表的非國有經濟不再是“小打小鬧”的代名詞,而是成為工業化的主要力量。民營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逐步積累起了進入重工業的“門檻資本”,開始進入以前由國有大中型企業一統天下的重工業。

(四)中國正在邁向世界製造業中心,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援。雖然與英國、美國和日本等世界製造業中心相比,我國真正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國的工業競爭力已顯著增強,正在邁向世界製造業中心。由於製造業大部分為重工業,因此向世界製造業中心邁進的過程也就是重工業大發展的過程。從1978年到2001年,我國工業總産值增長了24倍,年均增長率高達15.2%,其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長了4.8倍,年均增長17.4%。我國工業的高速增長與發達國家工業的低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1990年至2000年,美國工業增長45%,加拿大增長35%,日本只增長0.6%,而我國增長641.6%。

同時,國際産業向中國轉移也為重工業發展提供了支援。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目前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約有400家來華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2002年底,我國共批准外商投資企業424196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502.64億美元,其中2002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高達527億美元,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加入WTO後,我國重工業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外商投資重工業越來越多。

(五)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為重工業發展提供了空間集聚條件。城鎮化速度加快與重工業重新大發展是相互支援的:一方面重工業發展為城鎮化提供了産業支撐;另一方面城鎮化為重工業發展提供了空間支撐,因為重工業發展離不開城鎮化提供的集聚效益和規模經濟。

(六)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革命對重工業發展形成了支撐。重工業所需原材料和能源較多,對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依賴性較大。過去五年,我國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總共發行了6600億的長期建設國債,形成了32000多億的國債投資規模,建成了一大批交通、能源、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為近年和今後一段時期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

重工業大多是技術密集型産業,對技術進步有很強的依賴性。以網路化和資訊化為標誌的新技術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開,我國基本抓住了這次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在部分高新技術産業方面已取得了顯著進步,這也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為此,課題組建議,政府應採取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謹慎推出産業調控政策;適當提高經濟增長預期;謹防政府投資過熱,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重工業等對策,為工業化新階段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立倫)

經濟參考報 2003年11月19日


邱曉華:中國經濟沒有過熱 明年增幅將超8%
邱曉華日前表示 不能動輒以"過熱"來評判經濟
邱曉華:中國經濟沒有過熱 明年增幅將超8%
鄭京平:警惕中國經濟過熱傾向
中國經濟並未過熱 過熱傾向應予警惕
商務部建議免征利息稅背後有什麼信號?
五大學者論"經濟過熱":恢復性上漲?非典型通脹?
《21世紀經濟報道》:消費資料價格上漲 當心過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