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遲福林:政府需加快從經濟建設型轉向公共服務型
中國網 | 時間:2003 年11 月13 日 |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政府轉型需要加快

記者:《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在宏觀調控手段方面,已經從過去主要依靠指令性計劃進行直接調控,改為主要依靠金融、財稅和統一法規進行間接調控。但是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的改革卻

相對滯後,政府並沒有把全部經濟決策權歸還給經濟活動的當事人,離市場經濟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你提出政府要從經濟建設型轉變為公共服務型,請具體闡釋一下你的觀點。

遲福林:經濟建設型政府從政府職能上説,比照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全能大政府”已經是一個進步。但從改革的要求説,這只能是一個過渡。經濟建設型政府有兩個嚴重的誤區:一是政府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起主導作用;二是把本應由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産品———公共衛生、教育等,推向市場、推向社會。這些誤區造成很多不好的後果。比如,政府代替企業進行投資決策,使得企業難以成為真正的投資主體;再比如,我國已進行了10多年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並把它列為市場經濟體制的支柱之一,但在實踐中卻長期被當作企業改革的“配套措施”,結果使得一些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無法保障。這説明,政府轉型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又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利益矛盾對政府改革提出的重大課題。所以為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我們必須加快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記者:有專家總結説,這幾年許多地方政府的工作內容有了很大改變,先是熱衷於招商引資,後來又全力投資于本地的基礎設施,近年來有幾個城市開始提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我們現在正處於轉軌時期,是否具備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條件?

遲福林:改革走到今天,已為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第一,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種所有製成分的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政府不應當也不可能再充當經濟建設的主體力量。第二,國際經驗表明,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是不成功的,日本也好,南韓也好,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從政府主導型經濟向市場主導型經濟轉變,是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趨勢。第三,更多的人認識到政府是市場經濟的服務者而不是審批者,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創造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宏觀調控。第四,政府不再是國有企業的“婆婆”,也不能充當國有企業的“老闆”,國有資産市場化運作才是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的正確途徑。

前提一:建立公共財政體制

記者: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地方的政府機構忙著為本部門創收,做什麼事先從本部門利益出發,這樣怎麼能實現政府職能的轉換?

遲福林:事實證明,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前提是要建設一個公共財政體制。公共財政是指,國家財政收入主要用於政府的公共活動支出,例如行政管理和政權建設等等,用於為社會提供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例如科技、救災、能源、環保等等。公共財政不僅是基於保障公共産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務,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風險、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基礎。但是數據表明,我國現在實行的仍然是投資型財政體制。儘管這些年來加大了對社會發展方面的投入,但總體來説,投入的比例沒有多大的改變,有的還有所減少,財政投資的大頭仍然是競爭性行業。

記者:請給我們一些數據説明。

遲福林:以1998年為例:政府投資總額為15369.30億元,其中公益性投資(包括衛生、教育、社會福利、教育、文化藝術、廣播電影電視、科研及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的支出)只佔11.94%,而基礎性投資佔47.52%,競爭性行業投資佔40.54%。特別要指出的是在比例很小的公益性投資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三項加在一起只佔當年全部財政支出的1.23%,而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的支出卻佔到了6.18%。到2001年,社會公益性投資(包括離、退休人員費用支出)也只佔當年中央財政支出總額的1.41%。這種情況反映了公益性投資項目設置的嚴重不合理。

前提二:觀念轉變

記者:你認為政府職能若向公共服務型轉變,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是什麼?

遲福林: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觀念轉變。第一,不能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同於經濟建設型政府。第二,不能把政府的宏觀調控等同於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第三,不能只重視經濟建設的投入回報,忽視社會事業投入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政府應當把自己在經濟領域的資源力量轉到以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就業、公共衛生等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方面。就是説,只有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發展觀、改革觀,才能自覺地推進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

前提三:公開透明

記者:“全能政府”的體制往往把公共事務的處理和公共資訊看作是“內部秘密”,不重視公眾的知情權,而且壟斷著對公共事務的處理權。

遲福林:所以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還要求行政體制從封閉型向公開透明型轉變。政府公共服務的對像是社會、是老百姓,只有建立公開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的服務置於社會和老百姓的監督之中。此外,公共服務既是政府的主要職能,又是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和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在開放社會中,各類社會組織在社會事務中有著政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應該成為社會治理結構變革的中堅力量。強調政府公共服務中的公開和透明,就是要打破傳統體制下政府對公共事務的壟斷,以鼓勵和支援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並且發揮其重要作用。

採訪後語

政府由經濟建設型轉向公共服務型還有一個前提,即政府職能的重新設置。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職能從設置上看,有的具有濃厚的地方保護色彩(只服務於區域市場,而不服務於全國市場),有的具備宏觀調控功能(這是中央政府的功能),有的從性質上看像是個企業集團或是社會仲介機構。所以政府職能轉型要先確定職能定位,清理一下職能配置,看看政府提供的哪些服務是經濟主體需要的,哪些服務是應該由社會仲介組織提供的,哪些應該提供的服務政府還沒有提供,從機構上看還沒有設置。職能和機構,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各就各位,方能為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夯實操作基礎。(薛小和)

經濟日報 2003年11月13日

相 關 新 聞
· 遲福林
· 遲福林: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三個重要突破
· 遲福林:博鰲亞洲論壇將促進全面加快亞洲區域的經濟合作
· 遲福林:處在十字路口的基礎領域改革
· 遲福林:博鰲亞洲論壇將促進全面加快亞洲區域的經濟合作
· 遲福林:以人為本,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遲福林:為農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産品(八點建議)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