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共論“長三角”發展戰略

    “由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組成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發展前景最好的經濟區。長江三角洲各省市的優勢互補,形成新興産業鏈,將為進一步推進全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起到不可低估的輻射和示範作用。”面臨新戰略機遇期,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彭鎮秋提出了“長三角”未來發展的十大戰略:

    第一,産業優勢互補發展戰略。抓住國際産業轉移的機遇,按照“長三角”經濟區現有産業基礎,共同構築蘇、浙、滬優勢産業互補發展生産體系,形成規模型、集約型、外向型的區域一體化産業鏈的合理佈局,分工協作,聯動發展。

    十屆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大副校長葉建農很贊成彭鎮秋代表的觀點。他説,“長三角”不同於“珠三角”,在現行體制下,地方利益不可能被完全排除,因此必須聯動發展。“長三角”要實現産品和要素市場一體化,統一規劃要素市場網路建設,建立以上海為中心的要素市場體系,尤其是金融、人才、技術、産權等大市場,並形成“長三角”大旅遊圈。葉建農委員還指出,“長三角”要根據各區域工業化發展階段和層次,來選擇各城市的支柱産業,不同層面的城市,形成分工和協作的關係。

    第二,高新技術産學研合作發展戰略。“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要突出科技創新對區域現有産業結構調整的先導支援作用,重點圍繞支柱産業升級和高新技術、新興産業的培育,整合區域科技研發資源,優化科研開發投入結構,加強區域産學研合作,建立國際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和高科技産業轉化、孵化基地。以科技創新、技術引進和科技産業的國際化,提升“長三角”聯動發展的新型産業體系和科技創新功能。

    對此,葉建農委員補充説:“實現新興産業一體化,要按照已有産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形成新興産業鏈,形成高技術産業集聚中心和企業制度創新中心。”

    第三,與國際接軌的物流經濟發展戰略。彭鎮秋代表把“長三角”比喻成鑲嵌在太平洋西海岸上的一顆明珠,而中國的長江、沿海大通道和現代“絲綢之路”——歐亞大陸橋,就猶如三條東方巨龍在此聚匯戲珠。“長三角”的區位優勢日顯突出,有望成為全球物流的戰略高地。

    第四,全球貿易便捷化發展戰略。構築高效、便捷、通暢的服務貿易平臺和新的“綠色通關大門戶”,實現整個區域全球貿易的高度便捷化。

    第五,亞洲國際組合大港發展戰略。彭鎮秋代表認為,正在建設中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未來亞洲國際組合大港的一部分,而“長三角”的亞洲組合大海港也將逐步形成。

    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郵政局局長王觀锠對此深有感觸,他在接受採訪時説:“實現運輸和貿易的便捷暢通,發展現代郵政和物流是在戰略期抓住機遇,全面建設和服務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建設面向全國的物流、資金流體系,將推動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帶動中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第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一體化戰略。他強調,“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要遵循生態規律,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同時要把“長三角”生態建設轉變為符合市場規律的經濟行為。針對這個戰略問題,葉建農委員提出建議説:“圍繞太湖流域水環境的綜合治理,建立三省市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合作框架,並建立三省市環境違法行為的聯防機制,使多數城市的大氣和水質達到或接近環境品質的二級標準。”

    第七,經濟運作與管理機制一體化戰略。彭鎮秋代表指出,實現“長三角”經濟的融合,要在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上有所創新,在建設、科研、環保、服務、貿易等方面協調一致。葉建農委員則建言建立上海、江蘇、浙江三個省市主要領導聯席會議制度,研究重大事宜,建立“城市聯盟”來統一行駛跨界職能,協調政府間的利益、解決政府間的公共服務問題。

    最後,彭鎮秋代表提出了依託“長三角”豐富海洋資源的海洋經濟發展戰略、以民營經濟活力促進國企轉型、積極調動民間資本的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相互融合發展戰略,以及全球化人才資源開發戰略。

    《經濟參考報》2003年3月5日

    


陳守義委員:拆除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門檻”
深航欲建長三角始發基地
長三角15市上海居民收支居首
“長三角”隱患:各自為政
習近平誓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
長三角14市每人平均收入過萬元
長三角城市收入調查:每人平均過萬 浙江高於江蘇
把長三角後花園做美做強
深圳市人大代表總結珠三角對比長三角的五大不足
“長三角”亟待突破體制障礙
唐英年:香港服務於珠三角的模式也適用長三角
南京都市圈延伸“長三角”
寧波良港優勢服務“長三角”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