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義委員:拆除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門檻”

    “以上海為龍頭,蘇南、浙北為兩翼的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問題業已‘叩門’,但地方利益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卻構成了橫亙在面前的一道高門檻,這可能推遲長三角變成國際級區域經濟中心的時間表。只有打破由於行政區劃造成的地方保護主義與諸侯經濟,在區域規劃、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市場準入等方面加大互動發展力度,才可避免長三角各地産業雷同、基礎設施重復、無序競爭等弊病。”陳守義委員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説。

    有關上海與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課題,成了委員們在政協大會上關注的焦點之一。陳守義認為,長三角二省一市行政區域雖然是長期形成的,“打破邊界”並非易事,但可另辟蹊徑--在依靠“市場之手”推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府之手”,由一個“超過省級的機構”來整體協調長三角的發展。

    “建議國務院專門設立長江三角洲領導協調機構,從經濟運作的全局出發,著眼于構築區域經濟總體優勢,對這一地區經濟的總體發展進行有計劃的調節和控制,加快一體化進程。”陳守義説。

    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蘇州、寧波等15個城市,它以佔全國1%的土地和6%的人口,創造了18%的國內生産總值,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的區域之一。近年來,蘇浙滬對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已形成共識,並建立了三省市領導人的高層溝通機制。

    然而,和完全屬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不同,長江三角洲15城市卻分屬3個省市,這成為“諸侯經濟”的根源。來自浙江寧波的陳守義委員舉例説,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若從區域經濟著眼,理應利用長三角南北兩翼豐富的港口資源,並進行科學整合,但事實卻是:爭奪資源,重復建設。來自上海的政協委員葉建農也支援陳守義的觀點,他指出,長三角的三省市在引進外資時往往優惠政策搞“N+1”,同類産品出口時價格卻搞“N-1”,結果增加了外商利益,而損害了自己利益。

    陳守義委員設想的長江三角洲領導協調機構,將發揮多方面的整合作用,包括: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調整長三角區域的産業佈局,提高産業結構素質和效益;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預,為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商品的自由交易營造良好環境;培育區域性的主導産業和支柱産業,形成佈局合理、協作關係緊密的生産體系;促進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完善和發展;構建系統整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共同培育高新技術産業帶;推動區域聯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體化網路;協調區域聯手進行環境整治,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顯然,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的關鍵在上海。陳守義委員指出,上海確立的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戰略目標,與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相輔相成。上海應以其龍頭的地位,更遠的眼光來審視長三角一體化問題;同時,蘇南、浙北各城市則應以上海為中心,積極融入上海。(顧錢江 常曉華)

    新華網 2003年3月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