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奎:中國經濟下一步會怎樣走  

      ■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使我國經濟發展上一個新的水準,而不僅是GDP總量的低水準的擴張。

    ■加入WTO標誌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是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規則接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

    ■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點在城市,最終落腳點是在農村。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艱巨的任務。推進城市化是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從新世紀開始,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始向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新的發展階段。今後10年,中國經濟預期年均增長7%左右,2010年GDP(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增長1倍。去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雖然有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增長減速的不利影響,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會慢于上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仍然可以達到,今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經濟增長率。今後5到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調整經濟結構。這是今後相當長時間經濟發展的主線。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使我國經濟發展上一個新的水準,而不僅是GDP總量的低水準的擴張。産業結構調整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中國技術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産業結構調整中需要注意處理兩個關係:一是發展新興産業和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的關係,一是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的關係。

    第二,加快城市化進程。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最困難之點,不在城市,而在廣大農村地區;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點在城市,最終落腳點是在農村。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艱巨的任務。推進城市化是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要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農村人口非農化和城市化的道路。非農化和城市化的進展,將打破傳統的農村經濟的封閉狀態,引起社會生産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生産和生活社會化程度將會明顯提高,引起市場的擴大。這也就是農村現代化和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

    第三,西部大開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普遍規律,中國在幾千年曆史上,地區發展就是不平衡的。幾十年來,地區政策幾經變化,總的説來,各個地區經濟都有很大發展,縱向比較發展速度都很快,但橫向比較,地區發展差距是擴大的趨勢。今後一個時期,例如在“九五”時期和2010年之前,地區發展水準的絕對差距,即每人平均GDP的差距,還是繼續擴大的趨勢;相對差距的變化趨勢則取決於發展速度的差異。不論東部還是西部,省、自治區內部各市、縣之間,差距也呈擴大的趨勢,這是各個地方經濟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區域經濟政策要強調兩個大局。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一個大局,這個政策要堅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是放鬆或者延續東部地區的發展。東部地區的發展,過去是,今後相當長時期仍然是從財力、物力和技術上支撐國民經濟全局的極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援西部開發和加快中西部發展的條件,東部地區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也是一個大局。

    第四,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世界性大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應該把可持續發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環境。

    人口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問題。去年11月底大陸人口12.6億,2010年全國人口可以控制在14億。中國增加1億人口的最短的時間,是1969年9月到1974年6月,從8億增加到9億,只用四年零九個月時間。現在人口總量還在繼續增加,但增勢明顯趨緩,最緊張的時期可以説已經過去了。預測在2035年左右人口高峰期,即使按最保守的測算,也能夠控制在16億以內。人口問題過去是兩句話: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品質。現在應該加一句話:注意老齡化問題。我國現在60歲以上人口占10%。西方國家在人口基數小、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出現了老齡化,尚且遇到很多問題。我國在經濟不發達、人口基數很大的條件下,在很短的時期內進入老齡社會,困難更大。老齡化會帶來“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需要預謀對應之策,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環境保護是提高生活品質的需要。環境保護可以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形成環保産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是長遠大計。主要是水資源和能源問題。水資源短缺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特別是北方,必須通過科學技術和加強管理,全面推行節約用水制度。能源主要是石油問題。國內石油開發不能滿足需要,2000年進口7000多萬噸,很快就會達到1億噸。2010年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會達到50%。要在國際上尋找穩定的石油資源供應,建立國內石油儲備體系,像過去抓糧食那樣抓石油。我國資源相對短缺,在進出口貿易中,要減少初級産品出口以節約資源,進口資源消耗多的産品以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

    第五,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説,有了一個雛形,一個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處還很多,仍然需要強調體制創新,通過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保障。加入WTO標誌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是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規則接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體制創新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説,我們正在進行“三個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各方面的體制或制度建設,也可以説是體制或制度文明建設。

    第六,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對外經濟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經濟全球化是一種趨勢,交織著各個國家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和激烈的競爭,必然經過許多曲折和反覆。其後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是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但我國經濟技術落後,在同發達國家的競爭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加入WTO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機遇,這是具有很大挑戰性的機遇;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包含著發展的挑戰。加入WTO本身並不能保證一個國家經濟的順利發展,正如舞臺本身不足以保證演出成功。加入WTO只是獲得入場券和參賽資格,關鍵是提高我國經濟的競爭能力。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今後幾年是加入WTO以後的過渡時期,要珍惜這幾年的時間做好準備工作。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準。要妥善處理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係,在積累和消費的關係上,要兼顧國計和民生;在社會政策上,要注重調節社會分配和解決就業問題。我國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今後5年城鎮將新增就業崗位4000萬個,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4000萬人。達到了這樣的目標,城鎮失業者仍將有1200萬人以上,農村仍將有1億以上的剩餘勞動力。積極擴大就業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王夢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人民文摘》 2002年第五期


王夢奎縱論經濟全球化中的政府職能轉變
王夢奎談我國經濟發展趨勢
關於學習“十五”計劃《建議》答問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經濟學家王夢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