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沙漠邊緣不缺水 保護地下水意義重大

    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近期向外界公佈一條重要研究成果:塔克拉瑪幹沙漠綠洲邊緣自然植被不缺水。這一資訊澄清了一個在學術界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模糊認識,即乾旱區的植被總是處於明顯的缺水狀態,需要通過灌溉來補給水分的平衡。

    近年來,乾旱和沙漠化困擾著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廣大地區,過渡帶前沿地區植被破壞已經造成嚴重的流沙災害、牲畜飼料短缺以及農民燃料匱乏,這一問題在國際範圍乾旱區具有典型性,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在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和國外專家學者共同努力下,向歐盟申請並通過“研究沙漠邊緣過渡帶是否缺水”項目。

    從1998年開始,中外專家在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策勒綠洲邊緣,開展了為期4年的野外調查和研究工作。他們發現即使對駱駝刺、沙拐棗、胡楊和檉柳等植物進行灌溉,他們的生産能力和水分狀況也沒有受到很大影響,連植物蒸騰作用也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同時,研究還表明乾旱區荒漠植物生長對地下水有很強的依賴性。從而論證了過渡帶沒有受到明顯的水分脅迫的原因,是根系和地下水發生了聯繫。因此得出“塔克拉瑪幹沙漠綠洲邊緣自然植被不缺水”的結論。

    該項目中方負責人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希明説,澄清這一認識可以為恢復與重建乾旱區生態提供另一種思路:即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與周邊綠洲間過渡帶植被的恢復和重建,要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走自然的恢復道路,以節省資源和資金。

    新疆氣象局張家寶研究員説,有限的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部分新增綠洲需要水源的時候,大量地下水被開採,草原的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許多原有的綠洲卻因為缺水開始退化,這也是土地荒漠化擴大的直接原因。

    針對草原牧區超載放牧、農牧交錯區的濫墾濫採,荒漠化土地增多的趨勢,新疆“退牧還草工程”將於近日全面啟動。今年計劃完成退牧還草2060萬畝,佔全國退牧還草任務的20%。

    在新疆加快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進程中,荒漠植被恢復重建中的資源約束和效益可持續發展,不能單純的講一個“水”字。植被種類選擇的自然地帶性、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和需水量最小化才是荒漠區自然植被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曹志恒)

    新華網2003年4月14日


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存大西北
西北土地 荒漠化是“罪魁”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訪全國政協副主席、"西北水資源"課題組組長錢正英
中國工程院推出"西北水資源"重大諮詢報告
沙塵暴越來越肆虐
西北荒漠化土地擴大難逃其咎
土地荒漠化已成為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主要危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