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綠化廣東 讓綠色屏障永遠綠下去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廣東人民掀起了一個“十年綠化廣東”的革命。營造綠色廣東,曾經是廣東山區工作會議的重要議題。事實證明,這一主題對改善廣東的投資環境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一輪的山區發展浪潮中,如何兼顧山區的綠色屏障建設,把山區建設成為適宜創業和生活居住的生態型地區,是一個備受矚目的話題,人們期盼

    【未雨綢繆降低環境成本】

    世界經濟發展經驗表明,工業化初期,由於不注意環境保護,經濟高速發展換取的代價是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如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南韓就嘗盡了當初為發展工業而不惜犧牲環境的苦果。20世紀70—80年代,南韓企業不顧一切以最廉價的成本追求高額利潤,大量有毒的工業廢水向江河湖泊排放,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隨處傾倒,工廠煙囪濃煙滾滾,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對南韓國民的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到80年代,政府和國民才舉國行動開始治污,所花代價極大。

    環境經濟專家提出了自然資源定價的基本框架———MOC估演算法,即真實成本=生産成本+耗竭成本+環境成本,其中環境成本指對資源的供應和使用對環境、生態造成的損失。據悉,我國主要城市每年有17.8萬人因受高硫煤燃燒所引起的空氣污染影響而早亡;城市河段中有52個因受嚴重污染,威脅著數百萬人的飲用水安全;10%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每年流失50億噸的土壤和有機質,肥力相當於全國化肥總産量的2倍。

    在推進廣東山區經濟的工業化進程時,必然會遇到這一道坎。因此,在引進項目時要把好環保關,不應把別人淘汰了的污染嚴重的項目都引進來;同時,山區雖然實現了綠化達標,但生態功能仍然脆弱,還必須高度重視生態屏障的建設,儘量降低環境成本。

    【創新思路建設山區綠色屏障】

    治理環境污染,要採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而開展植樹造林,實行針闊混交,提高生態林的功能等級,建設天然的生態屏障,是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山區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成本的最為有效的生物治污辦法,治理效果好、成本低、時效性長。

    加大對生態公益林的補償力度。對森林生態效益的補償在國際上早已流行,我國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也逐步建立起來。1998年,廣東在全國率先示範,頒布實施《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和效益補償辦法》,只是目前的補償標準仍比較低,年畝補償4元。經過林業專家綜合測試,廣東森林的經濟産品效益每畝為36元,生態功能産品的效益為384元,兩者比例為1:11。可見,生態補償應逐步提高到森林經濟産品的産出標準,才能確保林農基本收益,確保生態公益林得到永續利用。

    實施易地造林。生態資源由社會共用,然而貧困的山區卻擔負著保護江河上游生態公益林的重任,在目前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比較低的情況下,與享受生態收益的下游地區相比,顯然有失公平。由經濟比較發達的下游地區反哺上游的時機已經成熟,要建立反哺的機制。

    按照流域管理的原則,設立流域管理局。將流域內的生態公益林建設和管理納入流域管理的範疇,建立長期有效的流域環保協調機制,解決流域防洪,水質保護、利用、開發,協調流域內跨區的社會、生態環保矛盾。美國實行的就是流域水資源管理模式,很有借鑒意義。美國對水資源的管理注重統一性和綜合性,強調從流域甚至更大範圍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強調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不僅重視水資源開發利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而且重視水資源開發利用對其他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美國水資源管理的一個典型是田納西流域管理。田納西流域的綜合治理,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10年間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創造了舉世讚譽的田納西奇跡。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2002年08月28日


中國正投鉅資“綠化”黃河
印尼記者團對梅州綠化印象深刻
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進入綠化建設階段
北京岩石上“噴”綠草(附圖)
天津市水利科學研究所研究開發混凝土上長草技術
上海綠化建設2005年目標:成為“國家園林城市”
上海綠化管理局:破壞古樹要吃官司
京城打造“綠色走廊”火車進京先穿“森林”
北京:7月起就樹蓋房最高罰款一千
古稀老人13年植樹5萬棵 風沙沒了 鳥多了
太原將斥十五億治理城市環境
點擊石家莊城市管理:街道綠化看"傷疤"
遼寧一農民造林18年成為“百萬富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