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女能手高懷芳  

    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動員、説服有正式工作單位的丈夫丟掉“鐵飯碗”,和她一起治沙,硬是用三年時間讓1.5萬畝荒沙披上了綠裝。她就是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河南鄉農家婦女高懷芳。1999年,國家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在毛烏素沙地啟動,烏審兒女掀起轟轟烈烈的治沙造林大會戰。在毛烏素沙地深處生活了46個年頭的高懷芳在親眼目睹了那激動人心的會戰場面後,就再也坐不住了。

    “颳起黃沙不見天,種地全靠老天爺”,幾十年來,肆虐的狂沙給了她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堅韌不拔的性格,同時也讓她吃盡了苦頭。她心痛地看到漫漫黃沙不僅吞沒了鄉親們的家園、田地和草場,同時也在吞噬鄉親們久治不止的抗爭精神。而且至今鄉親們還生活在貧困線下,她所在的巴圖灣村全村3000多口人,不足2000畝水澆地,每人平均不足1畝,黃燦燦的明沙梁一座挨一座,此起彼伏。在這樣的環境裏還談什麼脫貧致富?她一咬牙鐵了心:“我要治沙!我先做出個樣兒來讓全村人瞧瞧!”

    高懷芳也深知風沙的厲害,單槍匹馬一定不行! 她盯上了自己的丈夫,好説歹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硬是説服了在烏審旗水電局開推土機的丈夫。拗不過妻子的丈夫只好撂下有20多年工齡、月薪超過2000元的正式工作,聽從妻子承包了巴圖灣村查汗圪臺1.5萬畝荒沙。“別人都忙得賺大錢,這兩口子還種樹種草,是不是哪根神經出了毛病?”面對一些鄉親們的不理解,高懷芳並沒有後悔,也沒有理睬,而是治沙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我相信我做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要把我的後半生奉獻給毛烏素沙地……”她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1999年從造林大會戰中學會了利用科技來種樹的高懷芳,二話沒説就與巴圖灣村委簽訂了為期25年的治理荒沙合同書。從此,高懷芳就邁上了一條長長的播綠苦旅。

    高懷芳承包的這片荒沙,雖然稱不上沙漠裏的“死亡之海”,但方圓10多公里之內渺無人煙。除非步行,大小車很難進得去,至於水、電、路、通訊等基礎條件就更談不上了。用當地話來説,這也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每年春節剛過,人們還沉浸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可高懷芳的弦早就繃緊了,買苗條、平地、剪枝、拉水……地一解凍,她就領著丈夫,帶著兒子,沒日沒夜地奮戰在沙海深處。為了不誤農時,他們一家人拿上工具,帶上灶具,乾脆搬進沙海裏搭個帳篷住下,餓了就在沙地上吃,睏了就在沙丘上躺一會兒,吃水得牽上驢子到十幾公里之外的農戶去馱,他們家成了真正的節約用水模範,一家人一星期洗一次臉是常事。每遇風沙大的時候,飯就做不成了,只好用速食麵和幹烙餅充饑。毛烏素的大風,隨意地推動著沙丘,大把地揚起沙塵,沙粒打得人滿臉生疼,鼻孔裏、耳朵裏、頭髮裏都是沙子,“一天進嘴二兩土,白天不夠夜裏補”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在沙漠裏種樹,投入就像一個無底洞。有時栽下小樹苗,沒準幾天就被風沙吞噬,再栽,再吞,又再栽!剛開始平整沙地、栽種林帶的時候,資金不夠,夫妻倆就發動姐妹兄嫂一起上,丈夫開著幾年都沒用的推土機,十幾個人在沙海裏奮戰了90多個日日夜夜,膝蓋磨破了,手指裂開了,腳掌起泡了,終於,100畝土地整出來了,當年的荒沙上出現了第一條4500米長的防風林帶。就這樣,冬去春來,眼見得黃沙一點點縮小,綠色的範圍一點點擴大。2000年,他們又種植400畝防風片林,栽種楊樹8.5萬株,枸杞8000株,羊柴500畝,檸條15畝,造林總面積達到5000畝。去年,面對百年不遇的大旱災,夫妻倆仍然種活楊樹8萬株,羊柴400畝,檸條10畝,枸杞2萬多株。不僅如此,高懷芳還動員丈夫建起30畝育苗基地,培育了樟子松、油松、側柏、紫穗槐、甘草、檸條、枸杞等優良苗種十幾萬株,除自己種樹用外,還出售部分樹苗,有了相當可觀的收入。

    三年的汗水潤澤,昔日的不毛之地悄然出現了一個綠色的“小王國”。夏季一到,滿坡滿洼的小樹鬱鬱成林,輕風徐來,一簇簇羊柴、檸條似對你揮手致意,一棵棵楊柳、松柏像對你點頭微笑。

    據林業部門測定,高懷芳夫婦治沙範圍內總控制面積已達到1.5萬畝,有效面積達到9100畝,種植喬木20萬株,灌木4000畝。高懷芳種樹治沙的感人事跡深深地震撼了當地的農牧民,在她的影響下,周圍的十幾戶農牧民紛紛開始承包荒沙、治沙造林。

    高懷芳治沙精神得到社會各界的讚賞和肯定。去年,她被共青團烏審旗委員會授予“青年造林示範戶”,鄂爾多斯市林業局、婦聯還授予她“鄂爾多斯治沙女能手”的光榮稱號。(王欲鳴 折海軍)

    

    新華社 2002年4月09日

    


環保專家提出降低沙塵暴頻率強度新對策
這樣的綠色行動值得每個人來參與
青年志願者赴官廳水庫植樹
沙也是一種資源 治沙需要新思路
專家建議給裸露的農田穿上“防沙衣”
沙漠變綠洲一個農民的夢
治沙女傑:把首都、生態和治沙緊密聯繫
呂傳讚委員:加快治理沙塵刻不容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