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給裸露的農田穿上“防沙衣”  

    吉林省有關專家近日建議,改革傳統的耕作方式,實施保護性耕作,給廣闊的農田穿上“防沙衣”,以治理沙塵暴和嚴重的水土流失。

    3月中下旬,吉林省遭遇到嚴重的沙塵暴天氣,在風沙中,記者看到大片的農田成了“沙龍”的後勤補給基地,裸露的土地在狂風的抽打下,塵土飛揚,狂風挾著塵沙撲向村鎮、城市。近日,吉林省農委召集土壤、農機、農學、耕作、栽培方面的專家研討沙塵暴,與會專家提出了“保護性耕作”問題。

    有關專家説,東北、華北地區的耕地在冬春季節多數是裸露的,而且都是“精耕細作”“秋翻”後,土壤鬆軟,到春季多風季節,都是“風過沙塵揚”,成了沙塵暴作惡的幫兇。他們一致認為,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多采用傳統的用犁耕翻土壤、地表裸露休閒耕作方式,這種舊的農業耕作制度弊端很多,加劇旱情和土壤肥力下降,而且易造成揚沙和沙塵天氣。

    北京農業大學高文煥教授認為,華北地區揚沙和沙塵天氣成因的40%來自裸露的耕地。土壤科學工作者楊學明博士説,傳統的耕作方式應該由保護性耕作的代表技術免耕所替代。免耕技術可以有效防治農田水土流失,保護和恢復地力。保護性耕作不僅能保持土壤和水資源,也能降低成本、提高産量和效益,能使農民和土壤資源“雙贏”。吉林省土肥總站專家馬兵説,實施保護性耕作,更主要的是保護東北黑土地,保護逐漸變薄、變淺的耕作區。

    産糧大縣農安縣的靠山鎮東排木村農民顧忠志説,“每年秋季,上級就號召搞好秋翻,説是這樣可以增産,對第二年種莊稼有好處,但每年春風來時颳起來的土特多,家家莊稼地裏的秸稈使都使不完,運到村裏來還可能出現火險,村民沒辦法只好在農田裏燒掉。如果都像專家説得那樣,秸稈還田,這要少起多少沙塵。”

    吉林省林業廳廳長劉延春説,全省林業部門正在致力於完善農田防護林的建設,爭取在農田上空建設一道防護網。去年全省共完成造林7.8萬公頃,其中,“三北”四期工程造林3.3萬公頃,退耕還林2.3萬公頃.今後吉林省將搞好農田防護林更新完善和村屯綠化,突出解決防護林缺苗斷條問題,用2至3年時間真正消滅綠化空白點,重新構建起田成方、樹成網、林茂糧豐的農村新景象。 (齊海山)

    

    新華社 2002年4月01日

    


天津薊縣防沙治沙出重拳
丹心一片 綠染黃沙——記治沙模範唐臣
沙漠變綠洲一個農民的夢
治沙女傑:把首都、生態和治沙緊密聯繫
走出治沙與退耕誤區
環保部門計劃設四道防線阻止沙塵暴
防治沙塵暴北京有對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