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院老大”花落誰家?

彭維學

    隨著12月1日選舉投票日的逼近,台灣年底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民進黨于10月20日通過了兩項重大決議,一是確定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二是使該黨在1999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在位階上等同於“台獨黨綱”,旨在塑造“正黨轉型”的假像,爭取中間選民,為奪取“立院龍頭”鋪路。而國民黨全面反擊李登輝,爭取“反李”勢力回流,確保“立院龍頭”地位。

    從各黨實力、競選策略,尤其是島內正經環境、選民結構看,“立委”選戰基本呈現“三黨不過半”,國、民兩黨爭第一,“泛綠不敵泛藍”的基本態勢。這在某種程度上預示,選後島內政局的不穩定性增強,陳水扁的日子仍不太好過。

    國民兩黨爭:“龍頭”

    此次“立委”選舉,競爭空前激烈。台灣97個政黨,計有12個政黨推薦325名區域“立委”候選人,無黨籍133人,總計458人角逐168席區域“立委”和8席原住民“立委”,當選率僅為38%。儘管各政黨全力衝刺,但能否實現既定目標,尚有待觀察。

    國民黨“立委”選情面臨嚴峻的挑戰,選後“立委”席次鐵定減少,更不可能在“立院”過半。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國民黨難以從根本上改變黑金、刻板的形象。第二,缺乏具有民意基礎強、年輕有為的本土政治明星,對青年、婦女及本省民眾的吸引力依舊不大。第三,國親選舉合作破局,親民黨全力投入選戰,對國民黨選情造成較大衝擊。第四,撤銷李登輝黨籍及“台灣團結聯盟”攪局,不利國民黨鞏固本省籍選票。台灣《新新聞》選戰週報分析,“臺聯黨”有可能使國民黨減少4—6席。

    但島內媒體普遍認為,國民黨仍有維持“立院龍頭”的實力與機遇。第一,實力雄厚。國民黨雖淪為在野黨,但人才濟濟,尤其是絕大多數傳統的地方派系及基層樁腳仍支援國民黨,近千億元(新台幣)黨産更是他黨無法比這些條件有利於國民黨發揮“組織戰”的優勢。第二,時機有利。陳水扁“執政”成績不佳,經濟嚴重衰退,兩岸關係持續僵持,國民黨乘機猛打“經濟牌”和“兩岸關係牌”,使不少民眾“重新體認國民黨長期執政的成績”。第三,策略得當。國民黨走出李登輝陰影,重拾泛藍軍“正統”,爭取到不少“反李”勢力回流。此外,國民黨在提名的98名區域“立委”候選人中,現任“立委”66人,這在今年選情冷清的形勢下,有利於他們憑藉現任的知名度拉臺國民黨的選情聲勢。

    民進黨雖擁有:“地方包圍中央”的優勢,首次執政後又掌控了寵大的執政資源,以及美國的刻意扶植,“立委”席次將會有所增加。但必須看到,該黨還有許多明顯的不足之外及難以突破的瓶頸。第一,政績不佳。71%的民眾不滿意民進黨執政造成的“經濟衰退”,從而極度大地制約了民進黨擴張的空間。第二,形象受損。民進黨快速步上國民黨的黑金政治之路,派系之間爭權奪利也相當激烈,使其“清廉”、“團結”的形象大打折扣。第三,“台獨”受挫。“台獨”與“核四”是民進黨的兩張“神主牌”,但民進黨執政後不敢公開宣佈“台獨”,又在“反核”立場上退縮,使得基本教義派熱情減弱,為民進黨年底選情增添變數。第四,臺聯攪局。臺聯黨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不惜挑起統獨之爭與族群矛盾,勢將拉走一些“台獨鐵票”。

    親民黨雖擁有宋楚瑜460萬張選票的“雄厚資産”,卻有無法全部轉移給黨籍候選人的難言之隱,制約該黨發展的因素也不在少數。親民黨被定位為“一人黨”,資源有限,組織不完善人才缺乏,候選人整體知名度不高,尤其是“泛宋軍”、“橘軍論”未見成效,“宋楚瑜效應”已開始消退,選情聲勢難以提振。親民黨不少基層幹部認為,40席的最低目標“定得過高”。

    “臺聯黨”推出的“立委”候選人,無論從形象、還是從實力來看,整體水準不高,競選資金更沒著落,因而難有大作為。而新黨自身基礎薄弱,“外省黨”陰影揮之不去,更面臨國、親兩黨吸票的危機,處境依然艱困。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立委”選情複雜多變,但總體上呈現“三大黨不過半”的亂局。國民黨自信將取得90席,穩居“立院老大”。而民進黨方面,儘管黨主席謝長廷口口聲聲“力拚第一大黨”,但多少有些底氣不足。重量級“立委”沈富雄等人悲觀地認為,“能穩住上屆選舉的形勢(71席)就不錯了”。秘書長吳乃仁客觀地評估,國、民兩黨皆可攻下80多席“立委”,兩黨差距在5席之內;親民黨約可拿下35席,新黨、臺聯黨各5席,難過政黨門檻。在這些數據和評論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推演就會發現,選後台灣將出現“兩大、一中、二小”的政黨政治格局:國、民兩黨的席次可能在伯仲之間,互爭第一;親民黨穩坐老三的地位,沒有黨可在“立院”過半。

    “泛綠”不敵“泛藍”

    從島內特殊的政治環境及“雙首長制憲政體制”看,國、民兩黨爭“立院老大”只能説“極具象徵意義”,真正關係選後政治生態——包括“組閣”主導權及未來政局穩定與否——的核心問題,是哪一個政黨或哪一個陣營能籌組“立院穩定多數聯盟”。諸多跡象表明,李登輝“85+35”的戰略目標實現不易,泛藍陣營合作、“立院過半”的可以性較大。

    首先,選民結構從根本決定了泛藍軍民意基礎較泛綠軍雄厚。島內近十多年的選舉結果表明,島內選民結構分佈變化幅度較小,基本上是泛藍軍支援者60%,泛綠軍支援者約40%。島內媒體及民進黨對“立委”選舉結果的預估,基本與島內選民結構的分佈相吻合。

    其次,政治現實迫使國民黨、親民黨必須聯合作戰。國、親兩黨的主要目標是聯合打擊主要敵人陳水扁及民進黨,防其坐大,進而為未來的“總統”選戰打下堅實基礎。在民進黨不修改“台獨黨綱”、陳水扁強勢主導“組閣”等情況下,如果國、親兩黨中的任何一黨在選後毫無條件地參與陳水扁所謂的“聯合政府”,顯然是與既定目標背道而馳。《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媒體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國、親兩黨形同被分化無法形成制衡陳水扁施政的合力,無疑是幫陳坐大。二是得罪了泛國民黨支援者要求國、親合作的主流民意,無疑是自掘墳墓。三是為陳水扁和民進黨作嫁衣,得不償失:如果經濟有起色,陳水扁可大吹“領導有方”;如果經濟依然一團糟,陳水扁正好找到了推卸責任、卸磨殺驢的藉口。

    再次,意識形態的衝突,使親民黨與民進黨合作的可能,遠小于與國民黨合作的可能。由於宋楚瑜的外省籍背景,無論宋楚瑜、陳水扁之間怎樣眉來眼去,“台獨基本教義派”均無法接受陳任用宋的念頭。民進黨重量級“立委”沈富雄斷言李登輝要幫陳水扁“滅宋(楚瑜)”,豈可容許陳與宋聯合“組閣”,“這件事比登天還難”。

    第四,年底選後李登輝、陳水扁分化國民黨本土派“立委”的空間被大大壓縮國民黨十六全基本清除了李登輝的勢力,此後又撤銷李登輝黨籍,進下純化了國民黨。如國民黨年底選舉維持80席左右的席次,且選後泛國民黨勢力以“立院”為中心進行合作,則李登輝、陳水扁分化國民黨的難度相對提高。加上島內選民結構比較固定,國民黨黨員脫黨後難有理想的政治空間,且國民黨擁有龐大的黨産,絕大多數本土“立委”在政治現實與經濟利益驅使下,不大可能離開國民黨。

    理論上分析,泛藍軍繼續合作,組成“立院穩定多數聯盟”是一種必然趨勢。但由於島內政治鬥爭的複雜性,未來連、宋、陳如何合縱連橫,尚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消息》2001年10月30日


力推宋楚瑜進“立法院” 親民黨料票源升逾一成
國民黨要為“立法院”第一大黨而戰
臺“立法院”同意航空公司申請飛越祖國大陸空域
台灣“立法院”
“立法院”“老大” 花落誰家?
臺“立法院”在爭吵聲中通過“金融六法”
臺“立法院”被稱為充滿緋聞的“八卦院”
台灣“立法院”桃色糾紛多
台灣“立法院”72小時院會在混戰中落幕
在野黨擬擴大合作 爭取在“立法院”擁有過半優勢
台灣大批退役官兵“立法院”前陳情
台灣前“立法院長”赴大陸訪問
台灣輿論譴責“立法院”“美女與野獸”事件
臺“立法院”發生暴力打毆事件
海峽兩岸
關注台灣選舉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