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老大” 花落誰家?

    達仁

    10月11日,台灣“立委”和縣市長候選人登記工作結束,年底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此次“立委”選舉是台灣政黨輪替後的第一次“立院”改選,其結果攸關政治版圖的重劃、明年“內閣”改組的主導權及未來政局的走向,更是2004年“總統”選舉的“前哨戰”,因而各黨派無不佈下重兵,全力備戰。綜合各政黨的政黨實力、競選策略,尤其是島內政治、經濟環境、選民結構等因素看,選戰總體上呈現“三黨不過半”、國、民兩黨爭第一的態勢。

    “立委”選戰空前激烈

    此次選舉是歷次“立院”選舉中意義最為豐富的一次。國民黨淪為在野黨後,力保“立院第一”,以爭取掌握選後政局主導權,避免分裂,為東山再起創造條件。飽嘗執政酸甜苦辣的民進黨力爭“立院第一”,試圖奪取選後“組閣主導權”,突破施政困境。親民黨則寄望獲得40席,謀求在選後的“聯合內閣”之戰中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進而為宋楚瑜兩年後參選“總統”鋪路。李登輝操控台灣團結聯盟,圖謀獲得20席“立委”,達到整垮國民黨、為陳水扁“保駕護航”、延續“台獨”路線與政治生命的陰謀。而新黨則力爭跨過5%的政黨門檻,延續“反李”使命。正因為如此,“立委”選戰可説是空前激烈,熱度明顯高於縣市長選舉。

    一是參選者眾,當選率低,均創歷史紀錄。台灣省97個政黨,計有12個政黨推薦325名區域“立委”候選人,無黨籍133人,總計458人角逐168席區域“立委”和8席原住民“立委”,當選率僅為38%。其中,國民黨提名98人,民進黨83人,親民黨61人,臺聯黨39人,新黨33人。

    二是泛藍軍與泛綠軍兩大陣營內部“鐵票”競爭之慘烈,已超越國、民兩大黨之對決,這在國民黨與親民黨之間特別明顯。親民黨雖被迫收回“泛宋軍論”,但又提出“橘軍論”,並在國民黨撤銷李登輝黨籍後,明顯增強了抨擊國民黨的炮火,表明國、親兩黨爭奪“藍軍正統”的戰役已全面展開。泛綠軍內,臺聯黨與民進黨同樣存在票源重疊的問題,只不過因臺聯黨候選人的個人條件太差,所以民進黨在抨擊臺聯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外,尚能勉強保持“應有的禮貌與克制”。

    三是為爭取中間選民,各政黨花招百齣,手段毒辣。國民黨主打“經濟牌”,把“拒絕無能政府,還我人民幸福”作為共同政見,以突出民進黨的執政劣績,來喚起民眾對國民黨執政的懷念。民進黨毫無政績可言,只有延續“總統”選舉時的“反黑金”訴求,尤其是利用執政資源,大張旗鼓地“抓賄選”,借“選擇性辦案”,來打擊國民黨不斷上揚的選情聲勢。而臺聯黨則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不惜挑起統獨之爭與族群矛盾,四處挖票。

    參選黨派各有優劣

    儘管各政黨全力衝刺,信心滿滿,但能否實現既定目標,顯然受到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國民黨方面,影響選情的變數極多。第一,國民黨難以從根本上改變黑金、刻板的形象。第二,缺乏具有民意基礎強、年輕有為的本土政治明星,對青年、婦女及本省民眾的吸引力依舊不大。第三,國、親選舉合作破局、親民黨及新黨全力投入選戰,對國民黨選情造成較大衝擊。第四,撤銷李登輝黨籍及“台灣團結聯盟”攪局,不利國民黨鞏固本省籍選票。

    但國民黨的優勢也不容忽視。第一,實力雄厚。國民黨雖淪為在野黨,失去中央執政資源,但“施政人才濟濟”,“從政經驗豐富”,尤其是絕大多數傳統的國民黨地方派系及基層樁腳仍支援國民黨,近千億元(新台幣)黨産更是他黨無與倫比,這些條件有利於國民黨發揮“組織戰”的優勢。第二,時機有利。陳水扁執政成績不佳,經濟嚴重衰退,兩岸關係持續僵持,民進黨雖掌握龐大的執政資源,但選情依然吃緊。第三,策略得當。一方面,國民黨重塑泛藍軍“正統”形象,推動泛藍軍合作,不但增強了黨內團結,更爭取到相當一批泛藍軍支援者回流,進而大大壓縮了親民黨擴張的空間。另一方面,國民黨的“經濟牌”直戮民進黨的痛處,使不少民眾“重新體認國民黨長期執政的成績”。此外,國民黨在提名的98名區域“立委”候選人中,現任“立委”66人,這在今年選情冷清的形勢下,有利於他們憑藉現任的知名度拉抬國民黨的選情聲勢。

    民進黨雖擁有“地方包圍中央”的優勢,首次執政後又控制了龐大的執政資源,但其不足之處也相當明顯。第一,執政政績不佳,經濟嚴重衰退,兩岸關係持續僵持,使不少民眾産生了“新不如舊”的不滿情緒,從而極大地制約了民進黨擴張的空間。第二,“台獨”與反“核四”是民進黨的兩張“神主牌”,但民進黨執政後不敢公開宣佈“台獨”,又在“反核”立場上退縮,使得基本教義派熱情減弱,為民進黨年底選情增添變數。此外,臺聯黨勢將拉走一些“台獨鐵票”。

    親民黨雖有宋楚瑜460萬選票的“雄厚背景”,卻有無法轉移給黨籍候選人的難言之隱,制約該黨發展的因素不在少數。由於競選資源短缺、組織不完善、候選人整體知名度不高,尤其是“泛宋軍”、“橘軍論”未見成效,“宋楚瑜效應”開始消退,親民黨選情聲勢下挫。“臺聯黨”因候選人整體實力弱,形象不佳,加上競選資金沒有著落,難有大作為。新黨基礎薄弱,又面臨國、親兩黨夾殺,處境極為艱困。

    國民黨有望維持“老大”頭銜

    儘管選舉變數較多,選情複雜多變,但總體上呈現“三黨不過半”的態勢。國民黨自信將取得90席,穩居“立院老大”。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評估,國、民兩黨皆可攻下80多席,兩黨差距在5席之內;親民黨約可拿下35席,新黨、臺聯黨各5席,難過政黨門檻;如果陳水扁當局“抓賄選”的政策取得成效,則國民黨“立院龍頭”地位不保。輿論界則認為,國民黨即使不是“立院”第一,席次也不會比民進黨差太多。這也就是説,選後台灣將出現“兩大、一中、二小”的政黨政治格局:國、民兩黨的席次可能在伯仲之間,互爭第一;親民黨穩坐老三的地位,沒有哪一個黨可在“立院”過半。

    如果上述預測成真,則選後島內各政治勢力圍繞“組閣主導權”的鬥爭將相當激烈,島內政局的不穩定性增強,李登輝替陳水扁穩定政局、延續“台獨”路線的圖謀勢將破産。

    人民網 2001年10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