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未來在於增強創造力

    [美國《新聞週刊》11月4日一期文章]題:增強創造力(作者 薩拉.謝弗)

    寬臉盤、一頭蓬發的李俊峰(音)今年23歲,在中國一所名牌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他遇到了一個問題。他説,當他與同學們暢談未來的夢想時,“我們最後總是會談到那些名人”。他一口氣列舉了一大批解開過歷史上最複雜的數學難題的學者。這些人當中有美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卻沒有中國人。李一本正經地説:“我們不談中國人的事,因為名人不多。”

    這個問題令一些才智超群的中國學者感到惱火:中國在數學方面為何遠遠落後於世界呢?無論如何,這個國家有著悠久的治學傳統,發明瞭算盤,可能早在畢達哥拉斯之前就發明瞭畢達哥定律。當然,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中國中學生的高分和金牌讓全世界讚嘆不已。但是,中學時代似乎就是他們的巔峰時期。學者們説,中國學者在現代數學研究方面幾乎毫無建樹。甚至連樂觀的人都承認,中國比頂尖水準落後了至少10年。

    在菲爾茨獎的70年曆史中,只有一位出生在中國的數學家獲得過這個相當於數學領域諾貝爾獎的獎項,這個人就是丘成桐,而他是最感憂慮的人士之一。丘成桐目前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最近在對中國一所知名大學的教師候選人進行面試後,他目瞪口呆。他説:“如果學生處於這種水準,我連碩士學位都不會給他。我這不是悲觀,但問題確實存在。”

    中國的許多著名學者認為,問題在於中國競爭性的應試教育制度。小學和中學強調死記硬背,無情地壓制創造性的獨立思維——一次糟糕的考試成績就可能會過早地斷送學生上大學的機會。由於這個原因,博士生從事著低風險、毫無獨創性的研究工作。清華大學數學系副主任白峰杉悲嘆説:“學生們進了大學以後,我們不得不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重要的就是創造性,但由於他們一門心思重視考試,所以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循規蹈矩上。”

    在決定晉陞與否時,中國的大學往往只列出某個人發表的論文篇數。其結果是,許多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品質平平,毫無突破性。

    這種平庸的水準可能會損害中國的技術抱負。中國希望自己不只是世界工廠,北京希望自己的高技術中心能與矽谷媲美。但是,許多最偉大的革新來自單純從事實驗研究的學者。當然,這樣一個中學數學神童隨處可見的國家能為世界提供大批合格的電腦程式員。可是,如果中國真的想要成為高技術的競爭者,中國學生就必須創造尖端技術,而不是單純使用這種技術。

    中國的數學家也許仍然能消除這些變數。許多人在努力改革職稱評審制度。例如,在有的學校,三人評審小組當中必須包括兩名外國專家。更給人以希望的是,中國的大學已經把眼光超出了城市裏的重點學校,到貧困地區去尋找中國未來的年頓和納什。哈佛大學的丘教授幫助在香港建立了一個數學研究所。他説,在那些開展最富創造力的工作的學生當中,有許多人來自農村或者大陸最貧困的地區。

    在宿舍裏,年輕的博士生李憧憬著獲得菲爾茨獎。李説:“所有年輕的數學家都抱有這樣的夢想。我也有這樣一個夢想。”

    參考消息2002/11/5


科學史在中國
百年科學思想史考察
從霍金演講回溯愛因斯坦訪華
另一種“媚俗”:菲薄中國數學世界
為何與菲爾茲獎無緣? 三大原因阻礙中國數學
中國數學百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