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回到日中邦交正常化原點  

    《日本經濟新聞》2002年9月22日社論:回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原點

    日本和中國將於29日迎來邦交正常化30週年。雙方的紀念活動一項挨著一項,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氣氛還不夠熱鬧。雖然這三十年來兩國間的交流迅速擴大,但在歷史認識、安全保障、台灣、經濟等方面依然經常發生摩擦。我們認為目前的現狀還處在摸索新世紀日中關係的嘗試階段。兩國發生對立對抗對誰都沒有好處。現在,我們應該再次回到正常化的原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上去,開創新的協調與發展之路。

    回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在決定恢復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9月29日的《日中共同聲明》中,其第六項的內容是:兩國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意“建立永久的和平友好關係”。當我們虛心地重新審視此後的日中關係的歷程時,再次深切感受到這五項原則的重要性。其實目前所發生的摩擦、對立都可以用五項原則加以解決。

    實際上恢復邦交前的兩國關係更為嚴峻。日中戰爭的傷痕還歷歷在目,又因為冷戰中斷了交流,政治體制、價值觀都完全不同。帶領走過這一段艱難歷程的是“求同存異”的精神。體制不同的兩個國家要恢復邦交,就必須有相互尊重、協調、忍耐的精神,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擱置不一致的地方,先尋求共同點。

    當時中國正面臨和前蘇聯一觸即發的危機,想通過和日美兩國改善關係來遏制威脅。也由於這種緊迫性,中國把日本過去的侵略戰爭看作是“一部分軍國主義分子的罪行”,未加深究,自己放棄了賠償要求,以日臺斷交作為兩國邦交正常化的條件。戰爭贖罪意識濃厚的日本政府國民為毛澤東政府的寬大態度所打動,再加上尼克松政府倡導的美中高層接觸的衝擊,於是迅速對中國政府的行動做出了回應。

    不能忘記松村謙三等雙方的功臣在兩國處於斷交狀態時對維繫兩國關係所付出的努力。但是,以實現正常化的田中內閣為首的日本歷代政府,卻缺乏高度的戰略性構想,不能在包括過去歷史的長期性視野下主動地考慮日中關係在世界中的生存方式。

    前蘇聯解體後,90年代進入了後冷戰時代,日中摩擦開始激化。由於蘇聯這一日美中三國共同的威脅消失,東亞安全保障環境也一下子發生了變化。台灣的李登輝政府表示了鮮明的獨立傾向,兩岸關係緊張起來。中國展示武力時,日本的中國威脅論日益高漲。另一方面,江澤民政府推行的愛國主義運動也重新嚴厲審視日本過去的侵略戰爭罪行,雙方都增強了對對方的反感和不信任感。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抬頭,産生了新的威脅論。經濟貿易摩擦頻繁發生。美布希政府上臺之初就把中國稱為“戰略性競爭對手”,擺出了強化日美安保體制和援助台灣的鮮明姿態。雖然以“九一一”事件為契機,美國開始急於修復對華關係,但在安全保障方面,日美和中國的對抗關係並沒有消失。

    新世紀的日中關係所處的環境確實很嚴峻,我們應該學習兩國先人的智慧。在所應求的“大同”中,日中——當然還有美中、海峽兩岸、朝鮮半島等東亞各地的和平穩定是最重要的。儘管經濟摩擦頻繁發生、但貿易和投資卻一直擴大的原因,也是因為從大局來看這對彼此都有利。日本經濟的低迷在於國內改革的遲緩,並不是因為中國的緣故。

    “求同存異”的精神

    差異對立的地方是歷史認識和中國的軍擴、民主人權問題、日美安保體制、日臺關係等等。我們需要彼此努力,把這些看作“小異”、進行協商。

    國與國的歷史認識不可能完全一致。兩國的歷史教科書有所不同也是理所當然。但是,日本一直反覆表示“痛感、深刻反省”過去的侵略戰爭。從這一立場出發,小泉純一郎首相也應該更加考慮到中國強烈反對參拜祭祀A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的反映。日本應該更加直面歷史,也希望中國能夠更多地了解戰後的日本作為一個和平國家所走過的道路和現狀。

    為了防止海峽兩岸的戰爭,有必要建立保證台灣不宣佈獨立、大陸不行使武力的框架。日中兩國也應該為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強化合作。

    中國網2002年9月24日


日右翼鼓噪阻止中國進入海洋
中國媒體向日本法院“開炮”
中國是日擺脫經濟困境的出路
日本不應削減對華ODA
日報説日中經濟相差四十年
日刊:中日可能爭奪中東原油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