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中國電影的興衰  

    英國《衛報》2002年8月1日文章:中國電影的興衰(作者:史蒂夫羅斯/Steve Rose)

    《大紅燈籠高高挂》、《霸王別姬》……這些影片曾經使中國成為世界電影的主導力量,但今天的中國電影已不再有往日的輝煌。這到底是為什麼?

    十年以前,中國電影導演張藝謀和陳凱歌曾經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王者,是電影界的天之驕子。他們的影片,包括《大紅燈籠高高挂》和《霸王別姬》取得了驚人的票房收入,贏得了評論家們的讚揚,收穫了令所有人羨慕的電影節大獎:包括六項嘎納電影節大獎、五項奧斯卡提名、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以及威尼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的有關獎項。

    時光流轉,今日的電影頒獎儀式已經成為了義大利導演的天下。張藝謀最近的兩部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和《我的父親母親》在各電大電影節上獲得了不少榮譽,但在觀眾中反響甚微。他的另一部作品《幸福時光》似乎依然如此。陳凱歌的作品則更不如人意。他輕率的進軍英文電影市場無疑是錯誤的,其作品《溫柔的殺我》被評論家們指為“色情的驚悚片”。與此同時,中國的新一代電影導演們所拍攝的影片在國際上確實也獲得了一些成績,比如近兩年的《洗澡》、《十七歲的單車》以及本週(在英國)上映的《站臺》,但是這些影片已經很難再展現中國電影往日的輝煌。

    而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一些中國或者華裔電影人精心製作的影片正使得中國電影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香港電影的一些概念和技術不斷被好萊塢接受,出現了好萊塢向香港學習的熱潮。一些台灣和香港的藝術電影導演如楊德昌和王家衛等在國際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去年李安的《臥虎藏龍》更是引起了地震級的轟動效應。到底中國大陸的電影為什麼會無聲無息的黯淡了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以前中國電影成功的原因在哪。當張藝謀和陳凱歌跨入中國電影界時中國的開放剛剛開始,很多年的封閉依然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當時中國電影的製作受到國家有關機構的嚴格監督。張藝謀和陳凱歌都是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被稱為“第五代導演”。他們都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以及中國的“封閉”時期。時代在他們的心中累積了太多複雜的情感。

    他們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便開始了中國“新電影”的創作。1984年,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負責攝影的《黃土地》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和反響。之後,他們又拍攝了一大批出色的影片,很多是由張藝謀後來的合作夥伴——鞏俐出演的。完美的技術組合、高度的藝術性、維美的攝影語言創造了高品質的藝術影片。這些影片都是張藝謀和陳凱歌以及中國人在那個年代內心情感流露。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各大電影節的評委們鍾情于這類電影。它們讓人們看到了發生在一個令人神往的謎一樣的國家裏的種種。張藝謀和陳凱歌的電影往往沒有在中國上映之前就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同時獲得的還有國外的經濟資助。所有人都在這些電影中得到滿足。但是這種時代造就的藝術不可能長久。

    獲得資金和名譽後,1999年,陳凱歌冒著極大的風險拍攝了史詩巨片《荊軻刺秦王》。影片由鞏俐主演,動用了數千名揮舞著古劍的群眾演員。它是當時中國電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但是它只收回了很小一部分成本。而1994年,張藝謀拍攝的電影《活著》在沒有經過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審批的情況下私自參與了嘎納電影節評獎。雖然獲得大獎,但張藝謀被勒令在五年內不得再接受國外資助。

    在張藝謀和陳凱歌的事業走進低谷的時候,電影業的指揮棒重新回到了西方人手中。觀眾們現在更加挑剔,喜好那些富有內涵的、清新的、具有異國情調的影片,特別是謙遜的義大利導演們的作品,例如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和默森馬克哈爾巴夫(Mohsen Makhmalbaf)等等。張藝謀近期的作品《一個都不能少》也迎合了這種口味上的偏好。它敘述了一個窮苦地區孩子們為學習而努力的故事。

    在第五代導演走向國際的同時,中國的第六代導演則振翅欲飛。他們也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與他們的前輩不同,他們是新一代中國人,懷著背叛的衝動。他們經歷的是改革後的中國。他們通常製作一些低成本的電影,在電影中表現中國社會中思想混亂的年輕人的生活,類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風格。他們描寫著現代中國城市中文化和思想的貧瘠,個人的迷茫和無助。

    張元1993年拍攝的《北京雜種》是中國第一部獨立製作的影片,描寫了叛逆青年性愛、吸毒、搖滾等等。他另一部有爭議的影片《東宮西宮》是中國第一部同性戀題材的電影作品。

    張元的同學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是狄西卡導演的《偷自行車的人》的重拍片。他早先導演的《極度寒冷》描寫了一位最終自殺的當代北京藝術家,電影上映時署名“無名”。《站臺》的導演賈樟柯的作品《小武》是一個小偷的真實寫照。

    第六代導演的影片在國際上也獲得了一些獎項,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對他們嘗試性創作的一種鼓勵。他們的電影是灰暗的、節奏緩慢、情感離散、煙霧繚繞,符合一小部分人的生活狀態,卻不符合國際觀眾的品位。如果説第五代導演看上去像是住在北京希爾頓飯店裏的,第六代導演看上去就像是留在後街旅館裏的。

    近年來,中國電影業正在劇烈的變化著,導演的“世代”被打亂。去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意味著以後,中國電影公司不再是中國國內唯一的電影製作機構,相當數量的獨立電影公司參與到了競爭中來,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這些電影公司主要是針對中國國內日漸興起的電影市場,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當然,這在中國並不容易,還要面對盜版的危害。艾瑪影業公司(Imar)由年輕的美國製片人彼得勞埃爾(Peter Loehr)創辦,成為了吃螃蟹的第一人。艾瑪影業的首席導演張揚拍攝了兩部在中國國內市場頗具影響力的影片:《愛情麻辣燙》和《洗澡》。後者在國際上同樣獲得了認可。但總體而言,這兩部影片都是針對國內市場的商業性的都市喜劇片。它們也獲得了主管部門的認同和支援。

    同時,外國電影公司對中國電影市場關注已久。好萊塢和其他各國的電影公司紛紛在中國安營紮寨。其中新力公司旗下的哥倫比亞三星公司尤為積極。他們拍攝的電影(按照政府規定,必須與中國國內電影公司合作拍攝)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新力公司中等製作的聯合電影《大腕》(一個中國喜劇演員飾演唐納德?薩瑟蘭),以及場面巨大的驚險片《紫蝴蝶》(以上世紀四十年代大上海為背景,由被認為是新鞏俐的章子怡主演)。

    而中國主要的電影類型——動作史詩片則沿著《臥虎藏龍》的軌跡發展著。例如結合了《臥虎藏龍》和《印第安納瓊斯》特點的《天脈傳奇》。這部影片由楊紫瓊(在《臥虎藏龍》中擔當女主角)主演,鮑德熹(《臥虎藏龍》的攝影)導演。《臥虎藏龍》的前傳也在拍攝中,李安這次作了製作人,他的弟弟李崗導演。新力公司則投拍了史詩巨片——《英雄》,投資高達三千萬美元。這部影片由香港、大陸和美國聯合投資拍攝。影片演員陣容空前強大,包括國際及影星李連杰、章子怡以及香港超級巨星張曼玉和梁朝偉。有趣的是《英雄》描寫的是和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相同的故事,更有趣的是《英雄》的導演是張藝謀。

    看來《英雄》想要獲得盈利不成問題,但張藝謀的目標則不止於此。他希望以這部《英雄》打造自己醞釀已久的電影風格。為什麼不呢?如果説有人會從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中獲得利益的話那個人無疑就是張藝謀。中國的第五代導演早期的作品曾經被人指摘為“拍給老外看的”。但是既然國內市場尚不成熟,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作為電影發展的目標的呢?

    現在,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國導演們第一次有了多種多樣的選擇。他們不用只為在國際電影節和藝術節上獲獎而拍攝影片,他們可以為本國觀眾拍攝自己的影片,也可以為外國觀眾拍攝大製作的商業影片……如果天隨人願,很快,商業化的影片將在中國正常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中國會産生一批新的藝術電影導演。也許到那時,那些懷念《大紅燈籠高高挂》的國際電影評論家們將重新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中國電影。同時,中國觀眾、各國的動作電影迷們和中國導演們都會從中獲得滿足。

    中國網2002/8/5


世界報:北京想成為電影藝術巨人
姜文:中國的馬龍白蘭度
亞洲電影:西方期望下的囚徒
解放報:毛澤東時代後的第五代電影人
非大陸電影公司首次獲准在華發行電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