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創新系列之二十四) 
呂書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人類的發展觀經歷了幾次重大變革。從“經濟增長理論”到“經濟發展理論”,再到“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理論”,以及後來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人類的認識逐漸深化。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此後,在聯合國全體成員國的共同努力下,1992年的環發大會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方針,最後制定並通過了《21世紀行動議程》和《裏約宣言》等重要文件,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觀和發展戰略。它變過去人與自然的對立關係為諧和關係,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同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危及後代人滿足的能力。這同那種片面強調經濟發展的傳統戰略,忽視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作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持續發展思想符合經濟、社會、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內在聯繫和要求,是人類發展觀、文明觀上帶革命性的進步。

    1992年裏約會議要求各國根據本國情況制定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和對策,李鵬總理代表中國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紀議程》等會議文件的莊嚴承諾。中國政府對此的反應和行動是果斷和快速的。裏約會議結束不到一個月,1992年7月中國國務院環委會就組成了52個部門300余名專家參加的工作小組,編制《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議程》文本先後五易其稿,于1994年3月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正式通過。中國是在世界上第一個編制出本國21世紀議程行動方案的國家。這標誌著中國開始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21世紀議程》是根據中國的國情制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和對策。主要內容大體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主要內容包括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對策、可持續發展立法與實施、費用與資金機制,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以及團體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等。

    第二部分:社會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人口、居民消費與社會服務、消除貧困、衛生與健康、人類住區可持續發展、防災減災等內容。

    第三部分:經濟可持續發展。由可持續發展經濟政策、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的能源生産和消費等內容組成。

    第四部分: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這部分包括水、土等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荒漠化防治、保護大氣層和固體廢物的無害化管理等。

    《中國21世紀議程》是1992年環發大會後出臺的第一部完整的國家級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的出臺、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評價。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對於保護全球生態環境,促進全人類的共同繁榮,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1995年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莊重地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了“九五”和到2010年中長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明確地提出“必須把社會全面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是在黨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江澤民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的講話中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這樣,我國就形成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與社會、經濟與自然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社會發展戰略。

    1995年10月國家科委召開全國社會發展科技工作會議,首次正式推出社會發展科技計劃。國家科委主任宋健作了《組織各界力量向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進軍》的報告。

     1996年7月16日,江澤民在第四次全國環保會議上講話指出:“環境意識和環境品質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始終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決不能走浪費資源、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關鍵時刻,黨的十五又再次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是中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抉擇。

    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在進入新世紀的歷史時刻,“十五”計劃《綱要》就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綱要》強調,“十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的政策原則應當是;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發展經濟,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環境。環境保護的政策目標應當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以免在未來的環境治理中付出更大的代價,並使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品質有所改善。“十五”和2015年我國的環保目標要力爭達到:到2005年,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和管理體系,力爭環境污染的狀況有所減輕,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開始減緩,重點城市和地區的環境品質得到改善。到2010年,基本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城鄉環境品質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建成一批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清潔優美、生態良性迴圈的城市和地區。到2015年,環境污染得到控制,力爭使生態環境有所改善,城鄉環境品質基本滿足人民群眾生産生活的需要。

    環境保護的重點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今後生態環保工作的重點應當是:為了使環境污染的狀況有所減輕,繼續深化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主要污染物在2000年的基礎上減少約10%。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停止採伐天然林,把森林植被保護好。綠化荒山荒地,全面恢復林草植被。對陡坡和産量低耕地要有計劃、分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同時嚴禁新的毀林毀草開墾。西部地區應加大對生態環境恢復和建設的力度,加強水土保持,提高植被覆蓋率,減緩土地荒漠化的速度。沿海地區加大工業污染的防治,城市要重點防治大氣污染和河道的水污染。農村要推廣使用無公害農藥,減少農藥在糧食上的殘留;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防止其流失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通過生態城市建設的試點,推進城市化進程中中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如果在21世紀繼續沿襲粗放型的傳統發展模式,只重視經濟的數量增長,忽視發展品質的改善,勢必給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危及到中華民族的生存。我們必須加強人口和資源管理,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副教授、博士)

    中國網 2002年11月11日

    


中國公佈可持續發展戰略藍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發佈
科技部解釋“十五”《可持續發展科技綱要》 
《可持續發展科技綱要》(2001—2010年) 
朱鎔基: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WTO與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輝煌13年
16大專題網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