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夏夜走進“大屋頂”,領略巴黎千種風情
文化,這家咖啡館的靈魂

鄭園園

    薩特和他的伴侶西蒙娜波伏瓦在這裡有固定的座位;畢加索、馬蒂斯及他們的追隨者,在這裡邊觀察邊作畫

    巴黎“大屋頂”咖啡館位於市中心蒙巴那斯大道,是歐洲最大的咖啡館。幾年前,我曾慕名前往,心想,既然有“屋頂”之名,那一定是那種佈滿銅銹綠的穹頂式建築。走近後有點失望:沒有穹頂,不如我想像的壯觀。進入廳堂後,才發現它的不尋常之處。

    巴黎的一盞文化燈塔

    “大屋頂”集咖啡館和餐館于一體,佔地面積800平方米,上下兩層,地下層還有一個舞廳。底層咖啡廳有480個座位,90名侍應生在大廳裏穿梭,45名廚師在廚房忙碌,可見規模之大。廳堂正中的屋頂上,有一個向上的半圓形的玻璃穹頂,不過並不向屋頂外伸展。廳堂裏,有方形立柱、壁柱共33根,每根柱子都被油畫嚴嚴實實地裹著。這些油畫的色彩和風格極為協調一致。金色的護壁板,毛玻璃吊燈,褚紅色的墻壁,大理石綠的柱子,營造著溫暖閒適的氣氛。

    “大屋頂”自創建以來就享有盛譽的秘密,在於它所擁有的獨一無二的歷史,在於文化藝術名人在這裡留下的足跡,還有柱子上的那些珍貴的油畫。如果沒有這些特點,它就和巴黎上千家咖啡館沒有什麼兩樣。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那時,會聚于巴黎城北蒙馬特高地的藝術家開始走下山岡,向蒙巴那斯遷移。蒙巴那斯大道一時成為歐洲的“藝術家之都”。有時,咖啡館60%的常客是外國人。大大小小的咖啡館,是文學家和藝術家高談闊論之地,是他們靈感火花迸發之地。來自法國中央高原奧弗涅省的福樓和他的表弟拉封1923年起在這條街上經營“圓頂”小咖啡館,他們善待那些還沒有成名、生活窘迫的文化人,贏得了好聲譽。1927年,兩兄弟買下了一個堆放煤塊與木材的倉庫,雄心勃勃要將它建成巴黎最大的咖啡館。兩名建築師把這塊空地設計成無阻隔的大廳,為了承重,豎立起33根廊柱與壁柱。咖啡館建成後又請索爾維父子承擔起內部裝潢重任。父子倆設想了一種總體化的裝飾,賦予這個看上去像火車站一樣空曠的建築以生命,使它不顯得單調乏味,並使大廳的色調、色彩、線條協調一致。索爾維父子還建議,請聚集于蒙巴那斯的畫家為柱子作畫。歷史證明這項建議多麼富有遠見:這些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餐廳立柱油畫,成為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産。在巴黎,新建築問世,一般都會遭到苛刻的評判。“大屋頂”剛建成時,許多人説它大而不當,沒有靈魂,“將埋葬蒙巴那斯的歷史”。然而,一旦投入使用,它就顯出恢宏氣勢和寬厚的包容性,成為蒙巴那斯的靈魂,並且很快成為巴黎的一盞文化燈塔。

    作家、藝術家高談闊論之地

    “大屋頂”的研究者著書立説,把“大屋頂”有關的文化藝術名人故事一一道來。其中有阿拉貢、塞尚、加繆、貝克特(愛爾蘭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賈克梅地(瑞士畫家)、福克納(美國作家)等等。1929年海明威旅居巴黎時,常到這裡來;加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專門到這裡來慶賀。俄國電影導演愛森斯坦把他的傑作《戰艦波將金號》拿到這裡來放映。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和他的伴侶西蒙娜波伏瓦在這裡有固定的座位,有一段時間,每天下午三點半,他倆準時到這裡就餐,點的總是砂鍋羊肉雜燴加勃艮地葡萄酒。衣帽間的服務員每天都會把一堆信件交給薩特——薩特的崇拜者知道他常來“大屋頂”,就把信寄到這裡來了。“大屋頂”下,阿拉貢遇到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愛麗莎特裏奧萊;“大屋頂”下,畢加索、馬蒂斯,還有他們的追隨者,在這裡邊吃邊畫,邊觀察邊作畫。人們説,在“大屋頂”呆上一個晚上,就像上了一堂課,説的是傾聽大師談話,受益無窮。人們説,“大屋頂”的傳統是好客,“好客”這個詞在這裡含有包容、兼收並蓄的意義。任何藝術流派在這裡都有一席之地,都不會受到排斥或輕視,這個傳統延續至今。人們還説,“大屋頂”的氣氛是輕鬆的,“輕鬆”這個詞是指任何意見分歧都不會演化為衝突,面紅耳赤的爭論都會被這裡瀰漫的溫情消融。

    “大屋頂”柱子上的那些畫,除了一幅署名外,其他的均未署名。由於它們與環境融為一體,以至很久以來,沒有人想到要問一問作者是誰。1984年起,藝術史專家科爾塞萊-普雷沃斯致力於鑒定工作。當年的畫家只有一位還活著,他們的事跡隨著歲月流逝而被人遺忘,鑒定十分困難。科爾塞萊-普雷沃斯遍訪畫家的親屬、學生、友人,以及現今法國一些博物館館長、收藏家、畫廊負責人、拍賣估價員等人,終於在1997年“大屋頂”70華誕前夕,完成鑒定工作。這33幅立體派或新古典派的油畫作者,屬於當年蒙巴那斯的那個獨特的藝術群體的一部分,他們大多數是馬蒂斯的學生,法國畫家居多數,還有來自俄羅斯、波蘭、瑞典等國的畫家。在完成了一系列的修復工作和上述鑒定後,“大屋頂”于1988年被列入國家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每張餐桌上,都放著速寫本和鉛筆

    今年5月13日,我從報上讀到,“大屋頂”次日起開展為期兩周的速寫活動。第二天晚上9點我趕到那裏。走進大廳,只見座廂內人滿滿的,每張餐桌上,都放著速寫本和幾支鉛筆,還有6位巴黎國立高等美院的畢業生應邀來作畫。喜歡畫畫的顧客可以自己動手作畫,畫下你在餐廳看到的人和物,也可請美院的畢業生為他們作速寫。所有這些畫作,都為非賣品,歸餐廳所有。如果你想留一份作紀念,可以複印。餐廳每天選擇一部分,或是貼在臨街的玻璃櫥窗上,或是貼在廊柱油畫下方的木護板上。在“大屋頂”歷史上還是首次開展這項活動,為此經營者專門定制了1萬本速寫本。我問大廳裏一位負責的女士,為何開展這項活動,她回答説,為了繼承傳統。“大屋頂”歷史上,有許多食客是畫家,他們習慣於邊吃邊畫,“大屋頂”早就與美術結下不解之緣。這位女士熱情地邀請我入座,和周圍人聊起來,才知道他們是應邀來參加“兩周速寫”開幕式的嘉賓,其中有巴黎音樂中心主任、凡高博物館館長,還有幾位藝術史教授等。他們向我介紹“大屋頂”的歷史,就像談著一件傳家寶。

    午夜我離開“大屋頂”,在這裡度過的幾個小時,使我領略到巴黎咖啡館的千種風情。我尋思著,我何以也喜歡“大屋頂”?巴黎初夏的夜風吹來,令人神清氣爽。我喜歡它,潛意識裏也許是覺得那裏沒有卡拉OK,沒有震耳欲聾的樂聲,但更重要的是,這裡有歷史,有開放、包容的人文傳統。它是熱烈的,它是溫情的,它是深沉寬厚的!

    

    《環球時報》 (2001年07月27日第十七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