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更上一層樓——中國文化的改革

    中國的改革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不斷深化,已經從政治經濟領域擴展到思想文化領域。因此,本文從研究中國文化發展的源頭及歷程入手,分析中國思想文化改革的關鍵和方向。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他形成了獨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傳統。

    中國文明的發展過程與另外一個文明古國——希臘非常相似,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兩種文明的發展中,都是以城市為中心的。

    在中國,這些城市就叫做“城”,而在希臘叫做“城邦”。雖然兩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外部環境有較大的差別,但兩者的定義都是“用墻圍起來的許多人的居住地”。中國的城都是臨近河流的,這有利於農業的發展。聰明勤勞的中國人不僅學會了農業種植,而且創造出了最古老的世界文明。因此,可以這樣説:中國的文明和財富是依靠河流而建立起來的,並且,農業在中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個傳統持續了幾千年,它所帶來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1992年,中國終於打破了這一傳統,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沿海産業的産值首次超過了以河流為中心的區域。這不僅僅是量的突破,也是一次質的飛躍,它使中國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佈局和運作方式,使中國更快地走向世界。

    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都是在沿海地區建立起發達的商業中心和電腦化的工業體系。面對如此形式,中國也恰如其分地抓住了機會,逐步轉變經濟佈局。今天的中國已經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沿海,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江河流域。隨著中國在經濟上注意力的轉變,中國的管理模式也正在發生著變化,逐漸變得更有利於經濟的發展,更接近世界先進的管理模式。那麼,對於中國和世界來説,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2000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最強大的國家,只是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開始跟不上世界的潮流。中國建國後,進行了種種改革,但由於時間尚短,加上某些方面的體制還尚未完善,使得中國的影響力難以擴大到整個國際社會。但是,只要中國堅持正在進行的改革,使生産關係更加適應生産力的發展,消除舊的、不合理的舊傳統和舊制度,中國一定能再一次成為世界強國。同時,中國的進步也將促進整個亞洲國家的競爭和進步。

    另外,中國應該認識到,亞洲國家已經受到西方深刻的影響,中國目前所進行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西方國家的成果。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中國各方面的制度已經比較完善,經濟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以下兩點中國還可以繼續努力:a)中國可以繼續進行目前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開,使正當的企業行為不受行政命令的干涉,從而建立起更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b)在世界已經步入資訊時代的今天,中國應該進一步完善資訊系統,使資訊能夠得到合理流動,發揮自身的價值。中國的改革除了政治經濟的改革之外,還應該包括傳統觀念的改革,因為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傳統並不適於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環境。因此中國在借鑒世界先進的技術、先進管理模式的同時,還應該吸取世界先進的文明。那麼,中國是否真的能夠盡收世界文明之長,使之為自己所用呢?這恐怕並不是一句話能夠説得清的,但無論如何,中國的改革都必將對世界産生巨大的影響。為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重振東方巨龍的雄威,中國需要借鑒外來文化,這就要求中國改善自己的教育體制和傳統。

    雖然中國政府也曾對教育體制進行過改革,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現在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小學教師,尤其是農村小學教師的待遇仍然偏低,這不利於基礎教育的進一步展開。其次,中國的教育中存在的考試過多,而那些通不過考試的人們就只能回到家鄉,他們所學的知識也就很有可能就此荒廢。再次,有些農村的孩子難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國政府也意識到教育體系中的種種弊端,並且做出了較以往更為積極的反應。

    在未來的25年中,中國政府準備將6億農村人口移往城市,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解決農村人口受教育條件不好的問題。1999年,中國政府決定逐步在全國範圍內強制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到2010年,使每個適齡兒童都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與這個計劃相對應的是,中國高等學府的大門正在進一步打開,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可以預計,十年後,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將達到總人口的20%。所有這些計劃和行動都要求繼續進行相應的教育體制改革。

    我們認為,作為思想文化改革的一部分,應該擴大文化市場,增加文化創造者和消費者的數量,這種做法及其産生的深遠影響將極大地促進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同時,教育體制應該與中國的政治體制相適應,這樣,將會更有利於中國宏偉目標的實現。

    另外,文明的創新、觀念的改革也是目前中國的客觀需要。在毛澤東時代,輿論更多的倡導平等與平均,這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人們不思上進的習慣。後來,鄧小平提出了勤勞致富的觀點,鼓勵人民積極進取,先富帶動後富。這樣,就有一些人先富了起來。由於歷史的原因,平等、平均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所以,看到身邊的人富了,其他人自然會奮起直追。這樣,在整個中國就形成了一派蓬勃發展的局面。今天,中國已經成長為地區性大國,國內的工業及商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相當一部分人民的生活水準已經達到小康水準。在這種情況下,僅僅倡導勤勞致富的觀點就顯得有些不足。於是,給人們以更多的觀念引導和適當的教育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問題。

    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的思想經歷過幾次轉變。八十年代,中國在經濟發展和保障人權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人在享受著空前優越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也是在八十年代,中國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一小部分中國人開始崇洋媚外,開始不能客觀看待中國文化。在八十年代,大部分中國人都沒有走出國門的機會,所以,在當時的中國人心中,西方國家就是天堂。偶爾有人能出國看一看,也都驚嘆西方國家的繁榮與富強。但是,隨著更多的中國人有機會在外國學習和工作,中國人逐漸發現西方並不像原來想像的那樣美好。於是,在不斷的學習與探索中,中國終於又找到了方向。

    一個民族要想發展,要想富強,就必須有適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國曾經徬徨過,曾經自卑過,但隨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的出現,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對自己的評價漸趨成熟。

    在今後的發展中,中國需要避免兩個方面的傾向。第一,不能有驕傲自大的情緒,這不利於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第二,不能妄自菲薄,要充分吸收和利用中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以便早日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

    

    《亞洲時報》2001年7月2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