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法國文學大獎水落石出 "散文"勝出

    像每年一樣,今年的法國幾大文學獎也在等待、猜測和爭執中如期揭曉,使熱鬧了幾個月的文壇再次掀起了高潮。它給獲獎者帶來了榮譽,給相關的出版社帶來了經濟效益,也給許多作品判了死刑:這些作品從此將銷聲匿跡,也許永遠都不會再被人提及。

    今年獲法國最大的文學獎——龔古爾獎的是帕斯卡爾吉納爾的《遊蕩的影子》,儘管許多行家都預測這部作品會得獎,但當它真的獲獎時,人們又感到有些意外,因為這是一部非常奇特的作品,它既非小説,又非散文,更非詩歌,有人説甚至不能算是文學作品。它由一系列“散文”——零散的文字組成,有格言、警句、哲理短文、歷史故事、生活觀察、讀書筆記,寫法似乎很隨意,內容也無所不包,有對笛斯卡爾、老子及許多古希臘哲人的評説,也有對日常瑣事的記錄和描述。作者説:“這是一些範圍很廣、很奇特的東西的集合。它們既非哲理辯論,也非博學而散亂的小論文和浪漫的敘述,所有的東西慢慢地落在我的身上……它是頭腦中的閃光,而不是對時間、對世界、對社會或對人類發展的判斷。這是對世界完全現代的小小幻想,完全世俗的幻想,極不尋常的幻想。”作者用精緻而簡潔的語言帶著讀者遊蕩在一個個虛幻的影子裏。讀這本書的本身,就是在遊蕩。正如作者所説:“在閱讀中有一種期待,它並不要達到什麼目的。閱讀就是遊蕩。讀書就是徘徊。”《遊蕩的影子》是作者“最後的王國”三部曲的第一部。三部巨著,各700多頁,兩個月內陸續出版。功成名就、早早就隱退的吉納爾似乎想給自己的創作和人生作總結了,儘管他才54歲。

    作為龔古爾獎的姐妹獎,勒諾多獎通常頒給在龔古爾獎中失利的競爭者。今年的得獎者就是吉納爾的強勁對手,在法國有“歷史小説之王”的熱拉爾德科唐茲。科唐茲是義大利貴族出身,他曾以先輩為主人公寫過《總督》、《旋風》等小説,風靡一時。他今年的獲獎作品名叫《阿薩姆》,書中的主人公阿旺蒂諾男爵也姓科唐茲,有他先人的影子。故事發生在18世紀末的義大利,年輕的皮埃蒙特王國的男爵風流倜儻,出入沙龍,過著舒適的生活。不久,拿破侖進攻義大利,戰爭爆發,他的王國滅亡了,城堡被毀。在法、奧、意三方的對峙中,他心灰意懶,跟隨一個英國探險家前往印度。一路上,他歷經千難萬險,來到印度北部的阿薩姆,不但帶回了一位被迫淪為妓女的當地少女,還找到了英國人一直覬覦的一種珍稀茶苗。小説具有異國風情,主人公英俊瀟灑,東方少女美麗神秘,對法國讀者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由女性組成評委會的婦女文學獎通常看好以女性、家庭和愛情為題材的作品。今年獲獎的《永別王后》是一部歷史小説,這部小説一齣版就受到評論界的肯定,而且很暢銷,現在又得了獎,可謂是三喜臨門。小説寫的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王后安東奈特的故事。安東奈特是法國最有悲劇性、最有故事性的王后,也是法國人最喜愛的一個王后,儘管寫她的書已數不勝數,但關於她的話題法國人仍樂此不疲。該書的作者尚塔爾托馬斯是研究法國18世紀歷史的專家,由她來寫安東奈特王后比別的作家更具優勢,也更有吸引力。小説的敘述角度和手法比較特別,作者沒有全面展示這個著名王后的一生,而是把她的悲劇濃縮在她被絞死的前三天。敘述者是王后昔日的伴讀,凡爾賽宮被攻佔後她逃到了奧地利。故事是30年後她在維也納慶祝65歲生日時講述的,她回憶起當年驚心動魄的場面,回憶起宮中的生活和陪伴王后的日子。在作者的筆下,王后沒有被臉譜化,而是富有人性的一個女人,她美麗、聰明而善良,但關鍵時刻又露出了自私和殘忍的一面,如出逃時不惜犧牲“我”的生命,讓“我”換上她的服裝。小説通過“我”的目光展示了宮中糜爛的生活,揭示了王朝必然滅亡的原因,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法國大革命的風暴。

    美第契獎的宗旨是鼓勵創新,所以獲得該獎的作品大都具有先鋒精神,在寫作方面別具一格。今年獲得該獎的小説《沒有一天》以假自傳體的形式寫了12個女人在慾望方面的故事。作品的結構比較獨特,全書分12個部分,每個部分寫一個晚上,每個晚上寫一個女人,敘述者就慾望這個主題,在愛情、心理、道德和性等方面進行暴露。這本書有點像前兩年獲婦女文學獎的《在男人的懷抱中》,主要也是寫給女讀者看的,只不過《在男人的懷抱中》是寫女人生活中的男人,而《沒有一天》是寫女性自己。無疑,這本書的題材非常吸引人,但作者並不滿足於老老實實地講故事,所以,這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有評論家提醒讀者,這本小説不是為懶人寫的,如果僅因該書得獎而去買它讀它,説不定會失望。《沒有一天》的作者叫安娜卡雷塔,1986年憑處作《斯芬克斯》而成名,也算是個知名作家,但她這次獲獎並不容易,因為她面臨的競爭對手都是大作家和當紅作家,如奧利維埃羅蘭、讓-菲力蒲圖森、克裏斯蒂娜安戈等。

    聯合文學獎主要頒給從事新聞工作的作者,今年的獲獎者孔扎格聖布裏斯曾是記者和歷史學家,現為巴黎一家刊物的編輯部主任,他的獲獎小説《布賴頓的老人們》也是以自傳體的形式出現。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當時“我”才5歲,父親是法國駐英國的外交官,家中生活富裕,居住環境優雅,但父親喜歡哥哥,不喜歡他。由於他經常跟哥哥打架,父親便把他送到布賴頓灣的一個城堡裏。城堡的邊上便是老人院,“我”天天觀察著那些老態龍鍾的老人們,漸漸地與他們成了朋友,他們當中有失意的作家,有性情古怪的老太太,有在印度當過軍官和間諜的上校,也有昔日的海盜和妓女。作者通過孩子的眼睛,展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並由他們帶出了英國的一段段歷史。

    龔古爾中學生獎是龔古爾獎的一個分支,評委全是中學生。今年,法國的教育部長親臨現場,出席揭曉儀式,可謂給足了面子。中學生們選出的心儀作品是洛朗戈戴的《聰戈爾王之死》,小説寫的是古代非洲馬薩巴王國的國王聰戈爾晚年時意識到自己來日不多,決定嫁出自己的女兒薩瑪麗亞。就在婚禮舉行之際,他失蹤多年的養子突然出現,以青梅竹馬時的誓約為由,向薩瑪麗亞求婚,他的5個親生兒子馬上拔刀而出,眼看一場混戰就要發生。老國王為避免內戰和家庭糾紛,決定當晚自殺身亡。但他的死並沒有息事寧人,戰爭仍然爆發,薩瑪麗亞的眼前一片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洛朗戈戴是位劇作家,酷愛古希臘悲劇,這部作品也不免帶有史詩的痕跡和悲壯色彩,被評論界認為是“古代非洲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胡小躍)

    《中華讀書報》 2002年12月4日


龔古爾兄弟與龔古爾文學獎
《厄運》造就的諾貝爾獎得主凱爾泰斯
吉納爾:漂泊的作家——本年度龔古爾獎獲獎作者及作品
他是個隱秘的人——英譯者談凱爾泰斯和他的創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