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外交官]外交官的生活多姿多彩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執行了多年的駐外人員配偶子女隨任探親規定進行了調整,目前已經基本接近國際慣例。説起這些政策的巨大變化,外交官們無不拍手稱好。用他們的話説,現在政策越來越寬鬆,越來越人道。

      提起外交官,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們西裝革履、登堂入室的嚴肅場面,以及禮賓、拜會、約見、照會、交涉、抗議等專業名詞,還有特使、大使、公使、武官、參贊、領事、一秘、二秘、三秘、隨員、職員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外交職銜。在一般人的眼裏,外交官永遠是個神秘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職業。

      神秘和傳奇色彩,只是外交官生活的一個側面。實際上,外交官們的生活和我們大家一樣,也有個人生活的酸甜苦辣。

      使館是個溫暖的家

      中國駐外大使館、領事館和常駐國際組織的代表團、代表處,分佈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眾多國家和地區,加在一起共有大小幾百個。如果按“個頭”來排隊,中國駐美國、俄羅斯、法國等世界大國的使館和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絕對數得上是中國駐外機構中的“大哥大”,上述任何一個機構的正式工作人員都有一二百人,汽車多達七八十輛。

      中國駐俄羅斯使館位於莫斯科市西南區的列寧山上,是一個面積很大的院落,不僅使館所有下屬部門都在這個院子裏辦公,而且宿舍區和生活服務設施也在這裡。與駐俄使館相比,駐美、日、法等國的使館,就顯得比較分散,下屬的教育處、商務處等單位遠離使館總部,來總部辦事非得開車不可,最遠的要用20分鐘。這些使館規模大,辦公、居住分散,以致于同在一個使館工作的不少同志相互之間根本就不認識。記者有一次在機場同時遇見兩個熟人,上去分別和他們打招呼,其中一個走了以後,另一個問道:“這個人是那兒的?”我對他説:“你們使館的呀!你不認識?”

      與這些“大哥大”相比,一些小國的使館規模就要小得多,像大洋洲的吉里巴斯、西薩摩亞,當地人口不過10萬左右,中國使館加上大使也就三四個人,整個使館就像一個家庭,上班在一起,下班也在一起,誰有個頭痛腦熱的,大家都來問寒問暖,哪家有什麼風吹草動,另外幾家肯定會馬上有所察覺。

      這些使館不僅規模較小,而且距離祖國的距離也非常遙遠,往來交通非常不便。就拿吉里巴斯來説,到這裡赴任,中途要經過澳大利亞的雪梨,然後從那裏轉機到斐濟,再從這個已經非常偏遠的地方轉機飛到更偏遠的目的地,光旅途就要花費將近一週的時間。

      儘管駐外大使的對內行政級別存在很大差異,但都是中國在常駐國家的法定代表,他們的任職無一例外都要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最後由國家主席親自任命。按照慣例,國家主席任免駐外大使的名單還要刊登在《人民日報》上。有不少大使現在早已退休,還一直珍藏著當年那份珍貴的《人民日報》,以及向常駐國元首遞交國書的照片。對國家來説,駐外大使是一個職務,是一份責任;對當過大使的外交官來説,大使還是一份個人榮譽,就像戰士希望當將軍一樣,很多外交官也期盼著有一天能當上大使。

      人人練成多面手

      使館工作人員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外交官,直接參與外交工作,持的是外交護照(紅皮);另一類是工勤人員,從事服務性工作,拿的是公務護照(綠皮)。一個使館就是這麼一個由五湖四海的各路人士組成的臨時家庭,“家庭”成員包括職業外交官、國家機關公務員、部隊軍官、釣魚臺國賓館的廚師……大家在這裡結識,又在這裡分手。

      在常駐世界大國的使館裏,業務處(室)分得非常清楚,政治處、武官處、商參處、文化處、科技處、教育處、領事部,各管一攤,各司其職。但是,這種工作原則在那些規模較小的使館就不完全行得通了,那裏的外交官往往身兼數職,兼管教育、文化、新聞,還需要幹別的事情。這樣的工作環境的確鍛鍊人,人人都要學會“拳打腳踢”,用不了幾年,人人都能成為多面手。人手不夠的時候,隨任家屬也要上陣,或者當出納員,或者管倉庫,反正每個人都有事做。遇到領導人來訪,使館內男女老少都上陣,人手還是不夠,這時候就要向鄰近的使領館求援,有時國內還會派人前去支援。

      見多識廣很風光

      在駐外使館工作,不管級別高低,都能見到一些大世面。就拿國家領導人來訪來説,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駐外使館就形成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來訪的時候,只要首長能抽出時間,一般都要與使館工作人員合影留念。對於普通外交官和司機、廚師等工勤人員來説,能與國家主席、政府總理、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近距離接觸,握手、照相,聆聽他們的講話,的確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殊榮。記者的一個朋友曾經在歐洲、美洲和中東常駐多年,現在一個獨聯體國家常駐,在他家裏,與領導人的合影照片攢了一大沓,老家親戚來北京串門,總是爭先恐後地欣賞這些照片,還要讓他講講國外工作的見聞和經歷。這個朋友風趣地説:“別看在北京我只是個普通人兒,可在村裏,他們都把咱當成了大幹部了!”

      1998年11月,江澤民主席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時,正值俄羅斯天寒地凍的嚴冬季節。這個時候,莫斯科市場上沒有多少新鮮蔬菜。讓大家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江主席和代表團千里迢迢從北京給大家捎來了新鮮的蔬菜和優質大米。儘管最後分到每個館員頭上只有幾根黃瓜幾個番茄,但這種溫暖和情意早已超出蔬菜本身,作為一種美好回憶深深地埋在每一個人的心裏。

      自豪感來自強大的祖國

      有人説過,弱國無外交。這話乍聽起來似乎不太順耳,但它卻非常符合實際。一位在外交戰線工作將近半輩子的老外交官對記者説,中國的經濟實力一天天壯大起來,中國在世界上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祖國的日益強大讓每一個在國外工作的外交官覺得自己的腰桿越來越硬。從前,我們還只能在亞、非、拉等不發達地區尋找這種感覺,現如今,就是在那些財大氣粗的發達國家,咱們的腰桿也不軟。

      記者的一個同行在東南亞地區工作,他給大家講過的當地華僑與使館交往的例子,給我留下很深印象。他説,在東南亞地區,有很多非常有錢的華僑,有的華僑一人就擁有幾個豪華酒店。每逢年節,華僑們排著隊向使館發出邀請作客的請柬,這些華僑請你去吃飯,並非有什麼事求你,他們的想法其實非常樸素,就是因為使館是中國政府的代表。華僑們常説:“祖國日益強大,我們在當地的地位也隨之提高,誰也不敢小瞧咱們!”

      駐外使館舉行的大型活動中,一年一度的國慶招待會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從9月初開始,使館各個部門就向當地政要、社會團體、外國使團、華人華僑組織、中資機構和常駐新聞單位發出國慶招待會的請柬。國慶招待會的規模很大,常駐世界大國使館一次邀請客人將近1000人,駐美使館舉行的招待會還不只一場。儘管如此,並不是每一個想來參加的人都能收到邀請,出席中國使館的招待會,在某種程度上被當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徵,華人華僑更把出席這種活動當成一種莫大的榮譽。每年中國使館舉行國慶招待會,世界各國的政府、議會的高級官員和軍隊的高級將領都會欣然前往,在一些對華友好的國家,有時總統會親自前來表示祝賀。

      一人駐外全家出國

      從建國之初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外交官家屬的隨任政策就像一塊鐵板一樣,不僅比較保守,而且多年沒有什麼變化。外交官的配偶能否隨任,要看外交官的職銜,大使、參贊的配偶可以隨任,一秘以下的外交官只有在第二任期才有資格攜帶配偶出國,而工勤人員的家屬就沒有任何隨任的可能。至於小孩兒,規定就更嚴格了,無論是大使、參贊,還是一般工作人員,孩子不論大小,一律不準出國隨任。那個時候,各個使館都很冷清,既見不到幾個年輕女性的面孔,更看不到嘻戲玩耍的孩子。當地人和各國使團同行問起這個問題,中國外交官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能編個理由支吾搪塞過去。時間長了,當地人都覺得納悶,中國外交官為什麼不願把老婆孩子帶來呢?莫非家裏條件真的好到捨不得離開的程度?有外交官開玩笑説,我們在這方面的保守程度甚至都超過了朝鮮。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執行了多年的駐外人員配偶子女隨任探親規定逐漸有了鬆動,經過幾次循序漸進的調整,目前已經基本接近國際慣例。現在,所有駐外人員,不管你是大使還是司機,配偶都可以隨任,駐外人員的未成年子女不僅可以隨任,還可以在當地上學,成年子女儘管不能與父母持同一種護照,但也享受探親的待遇,甚至連外交官的父母、岳父母,都可以出國探親。

      説起這些政策的巨大變化,外交官們無不拍手稱好。用他們的話説,現在政策越來越寬鬆,越來越人道。那些早已退休的外交官們更是羨慕新一代外交官,説他們趕上了“一人駐外,全家出國”的好時候。

    《青年參考》2002年10月24日


宏都拉斯總統與西班牙前外交官熱戀一年結婚(圖)
在莫三比克體驗兄弟情誼(圖文)
隨丈夫王稼祥出使蘇聯
服從分配? 美國外交官不愛去苦地方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