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過世界最大三文魚:踏訪三文魚故鄉  

     有“大西洋門戶“之稱的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與大海有著天然的聯繫,在該省被稱為“三文魚故鄉”的坎普貝爾頓村,我們看到了一座別具一格的三文魚雕像。據介紹,加拿大漁民于1997年在加拿大東部米拉米奇海灣捕捉到一條長8.5米、重1噸的三文魚,被認為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一條三文魚。翌年,在米拉米奇附近的坎普貝爾頓村,按照魚的原尺寸建造了這座雕像。

    整個魚身雕像是直立的,魚頭朝上,水往下噴流,魚的尾鰭自然彎翹著,形態栩栩如生。魚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色澤十分逼真。雕像下面是一個大水池,宛如一條鮮活的三文魚剛剛騰出水面。雕像面對寬廣的雷西特戈徹河,背景是一層一層的石階,水順臺階下瀉,表示河水流入大海時,三文魚順流進入海洋,而當它3年後長成大魚返回故鄉時,卻要逆流而上,經歷跳躍一個個臺階的考驗,才能回到出生的地方,在那裏完成繁衍後代的使命。世界上最大的三文魚的出現以及三文魚雕像的落成,使坎普貝爾頓村有了“三文魚故鄉”的美稱。絡繹不絕的來訪者,也為小村莊帶來了滾滾財源。

    由此想到去年8月,我們在溫哥華所看到的三文魚洄遊和産卵的景象。當時正值三文魚産卵高峰期,在斯坦利公園的三文魚孵化場,成群結隊的三文魚浩浩蕩蕩從太平洋進入加拿大西部森林中的卡皮蘭諾河,逆流而上。我們親眼看到魚群艱辛地跳過一級級高高的“門坎”———小瀑布,最終來到它們出生的地方———溫哥華市的卡皮蘭諾河三文魚孵化場。在那裏,為了完成新生命的繁衍過程,它們在撞得頭破血流之後結束了壯烈的一生。全球只有北美的加拿大、阿拉斯加和北歐的挪威、冰島等地可觀賞到三文魚洄遊奇觀。三文魚洄遊的過程是艱難痛苦的,然而,正是這種難以想像的艱辛和忘我,才使其得以繁衍生息。

    在孵化場,我們看到儲水槽裏不同年齡、不同大小的三文魚苗快活地在水中游來游去,它們將順流而下,被一批批地投放到溫暖的太平洋裏去。廣闊的太平洋,猶如小三文魚的暖箱和搖籃,遠離故鄉的小魚,在它們的第二故鄉自由自在地生活。太平洋又像三文魚的養父母,它以博大的胸懷撫愛著這些幼小的生命,為它們提供豐富的食糧,呵護它們茁壯成長。

    三文魚通常3年長大成熟,臨近産卵期的三文魚,驀地想“家”了。據介紹,每一種不同年齡的三文魚每年都洄遊數百次,每年7月至10月更是它們回“家”的高峰季節,它們成群結隊,遊歷數百公里。由於獨特的遺傳,即使離“家”再遠,三文魚也能找到自己的出生地。

    站在孵化場外面,遠看卡皮蘭諾河水湍急地從孵化場一級級的臺階上奔騰瀉下,滾滾流向遠方,最後注入太平洋。近處,急切進入孵化場的三文魚,在高高的臺階前接二連三逆水縱身跳躍,有的不幸跌落水中,但卻一次、兩次、三次地高高躍起,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偶然也有幸運兒一次就成功的,但新的“門坎”還在後頭等待著它們去征服。當它們跳過這一道道“門坎”進入孵化場時,已是全身紅透,據説是因為用力過猛,崩裂了血管,殷紅的鮮血浸透全身肌膚所致。這如同神話故事一般的情景,卻實實在在呈現在我們眼前,因為當它們跳第一層臺階時,我們看到這些三文魚的身體還是青黑色的。

    當雌魚産完卵、雄魚射完精後,它們便安安靜靜地“撒手人寰”了。此時,它們已經遍體鱗傷,陳屍水面,魚鱗浮動,河水也被映紅了……

    為了回家産卵,三文魚經歷了“逆水搏擊”的艱辛、“跳高門坎”的磨難和“獻出一腔熱血”的犧牲,這種精神令人感動。三文魚的偉大母性品格,千里迢迢尋根認祖的人格精神,令人難忘和讚賞。

    《人民日報》 2002年9月6日


首位華裔孤帆環球
智利等國三文魚養殖發展迅速
追尋柏拉圖的想像:大西洋底發現“失蹤的城市”
螞蚱是怎樣橫渡大西洋的?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