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景點-頤和園(圖文)  
婁建東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位於北京海澱區西郊,距市中心12公里。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古代園林。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風景區組成,面積29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約佔四分之三。這座古典園林素以規模宏偉、嬌麗多姿而享有盛名。園內除有亭、臺、樓、閣、宮殿、寺觀、佛塔、水榭、遊廊、長堤、石橋、石舫等100 多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築外,還有浩瀚的昆明湖,巍峨的萬壽山等。

    頤和園歷史上曾兩次遭到嚴重破壞。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後重新修建,並改名為頤和園。1900年再次遭到八國聯軍的破壞,1902年重修,即成現在規模。

    東門是頤和園對外開放的主要出口,聚集著較多的公交車站。你不用擔心找不著地方就餐,這裡到處都是小賣部、茶室和餐館。

    景點一 東宮門

    頤和園正門,門為三明兩暗的廡殿式建築,中間正門供帝、後出入,稱為“禦路”,兩邊門洞供王公大苫出入,太監、兵卒從南門北兩側邊門出入。匾額“頤和園”三字為光緒皇帝禦題。雲龍石刻有二龍戲珠浮雕;龍為皇家尊嚴的象徵,又是諭旨和敕令的標誌

    景點二 仁壽殿

    是宮廷區的主要建築之一,原名勤政殿,光緒年間改為今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它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聽政的大殿,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變法維新運動的策劃地之一。1898年光緒皇帝曾在此殿召見改良派領袖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準其專褶奏事,從而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長,由於封建保守勢力的反對,“百日維新”終歸失敗。

    景點三 德和園大戲院

    建於大型院落“德和園”內,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戲樓,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天花板中心有天井與上層戲臺串通,中層戲臺設有絞車,可巧設機關布景,上天入地,變化無窮。

    景點四 樂壽堂

    在頤和園東北面對昆明湖,是慈禧來此地避暑遊玩居住之地,門廳稱“水木自親”。“樂壽堂”三字為光緒手書,金字黑底,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西內間為慈禧寢室。東內間為更衣之處,正廳設有寶座,禦案,掌扇,屏風等。四隻鍍金九桃大銅爐和青花瓷大果盤均為慈禧生前原物。堂外兩側排列銅鑄梅花鹿,仙鶴和大瓶。為取“六合太平”之意。庭中植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景點五 長廊

    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畫廊,是中國廊建築中最大、最長、最負盛名的長廊。

     長廊彩畫題材十分廣泛,有花鳥、樹石、山水、人物等。18世紀中葉,乾隆皇帝(西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宮廷畫師到杭州西湖寫生,得西湖景546幅,這些湖景被悉數移繪到長廊273間畫廊的梁枋上。本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不僅保留了西湖風景畫,還增繪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畫14000多幅,使長廊成為名副其實的畫廊。

    景點六 萬壽山

    

    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約60米,傳曾有老人在山上鑿得石甕,因名甕山,前臨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于園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並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佈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而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建築群依山而築,現存的是英法聯軍燒燬後慈禧重新建造的。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

    景點七 排雲殿

    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中部,是慈禧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殿前有排雲門,二宮門,兩邊分列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配殿。排雲門與二宮門之間有一方形水池,上架金水橋,正殿左右兩側均有耳殿,中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二十一間,全部建築均用遊廊貫穿,並用黃琉璃瓦蓋頂,為頤和園內最為壯觀的建築群。殿鳳陳列多為慈禧七十壽辰時各地督撫大臣所獻的壽禮。

    景點八 四大部洲

    頤和園萬壽山後山,建於清乾隆年間,係倣西藏桑鳶等成形式而築。由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和八小部洲。日臺,月臺及紅、綠、黑、白四座梵塔共十八座建築組成。中心為象徵須彌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閣。四大部洲的建築平面分別為正方,三角,園,半園形,以對應地,水,風,火。該建築群融合漢,藏兩地建築特點,依山而築。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宏偉的氣勢。咸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光緒時曾經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復,再現乾隆時的規模。

    景點九 佛香閣

    佛香閣建於萬壽山前山陡坡高21米的巨石臺基上。它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佛殿,以它為中心的各建築群嚴整而對稱地向兩翼展開,彼此呼應,蔚為壯觀。1860年佛香閣被英法聯軍燒燬,後照原樣重建,是座宗教建築。

    景點十 石舫

    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築,清乾隆二十年(1755)建。舫上原有中式的艙樓,後被英法聯軍燒燬,光緒十九年(1893)倣外國遊輪重建西式艙樓,並取“河清海晏”之意合名“清晏舫”。船體長三十六米,用巨大的石塊堆徹而成,兩層艙樓係木結構,但都油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用磚雕裝飾,精巧華麗,為慈禧夏日遊玩光賞昆明湖小息之處。

    景點十一 南湖島 十七拱橋

    

    南湖島在昆明湖的東南部,與萬壽山遙相對應,佔地1公頃左右,島上建有龍王廟,鑒遠堂,月波樓等,假山上的涵虛堂,為島中的主體建築,三層望檐閣,是觀看昆明湖水軍操練的地方。清光緒時改建為單層,慈禧曾在此觀看九洋水師演習,龍王廟常作宮中祈雨之所,後稱廣潤靈雨祠 。慈禧由水路入園時均先在祠前碼頭下船,進入祠內燒香。

    十七孔橋與南湖島相連,清乾隆年間造,是園內最大的石橋,由十七孔圈組成,長150米,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狀如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引人。

    景點十二 鎮水銅牛

    位於昆明湖的東堤,臥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態生動,形似真牛著稱。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銅鑄成,稱為“金牛”。據傳是為鎮壓水患而起。牛背上還鑄有八十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

    景點十三 昆明湖西堤

    

    西堤在頤和園昆明湖西部點景長堤上,是清乾隆時倣杭州西湖蘇堤建造。堤上有界湖橋,避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合稱西堤六橋,其中的玉帶橋最為著名。堤上除6座小橋外,沒有任何高大建築,顯得深邃沉靜,與萬壽山前山熱烈濃密的風景區形成強烈的景觀對比效果。

    景點十四 玉帶橋

    

    西堤上六橋中唯一拱圈結構的石橋,清乾隆時建,光緒時重修。拱高而薄,成流暢挺撥的曲線。橋身橋欄選用青白玉和漢白玉雕徹,清白如玉,宛如玉帶,故名。橋下原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

    景點十五 諧趣園

    在頤和園萬壽山東麓,是著名的“園中之園”。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倣江蘇無錫慧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原名惠心園。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改稱今名。後毀於英法聯軍,光緒時重修。為慈禧觀荷垂釣之所。園中央為荷花池,環池有涵遠堂,矚新樓,知春堂,澄爽齋等十三座樓臺堂榭,並用百間迂迴曲折的遊廊相溝通。室外廊邊花木扶疏,竹影參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園林情趣。

    景點十六 蘇州街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在頤和園後湖中部兩岸臨水列肆。清乾隆時倣江南水鄉構築,帝後常泛舟遊遨,店夥均為太監充任。咸豐十六年(1860年)被毀,後僅存泊岸遺跡與小橋兩座。還有鳴佩齋,吐雲號,步雲齋等三十余家鋪號。1990年,對蘇州街重新修繕,按原樣恢復了部分的景觀,使蘇州街成為頤和園娛樂購物的好去處。

    門票:成人 30元 學生:15元 通票:50元

    聯繫電話:010-62881144-611

    交通:乘301、303、330、332、333、346、362、374、704、375、904、905路公交車可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北京市中心乘地鐵在西直門下(距動物園不遠),再搭乘一輛小巴就可到了。從頤和園返回市中心有很多小巴可搭乘,不過最好在上車前先談好車費。另外也可騎自行車去那兒,大約1個半到兩個小時就能到了。

     中國網


頤和園皇家大船塢開修
頤和園將復建耕織圖景區
遠古的莊嚴
皇家園林裏的“東方天使”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頤和園導遊班班長魏紅
漫步頤和園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