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香格里拉的前生今世

    1925年美國人類學家約瑟夫洛克走進中國滇西北,那裏遺世孑立的美麗和風情使他激動震撼。他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發表了《發現夢中的香格里拉》,文章講述了東巴巫師、納西馬幫以及喇嘛的故事,將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神秘厚重的大門推開了一道縫隙。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雲南迪慶被正式定名為香格里拉。那裏已經成為無數遊客踏訪的熱點,當年洛克筆下的幾類人現在幾乎成為香格里拉的風情絕唱。為此,《旅行家》派出記者重訪他們,通過他們的故事,展現香格里拉的前世今生。

    白水臺的東巴經師

    早晨六點半,家居香格里拉著名旅遊景區白水台下白地村的和志本老東巴起床燒早火。別看他已75歲還患過腦血栓並有後遺症,但每天早上,他都準備好五穀、松明等,在大門旁的燒香臺上,冒出整個白地村的第一縷青煙,念起經書,祈禱家人平安,一天順當。

    東巴經師和志本是現在香格里拉縣三壩鄉不多的東巴藝術大師之一,1999年被雲南省評為民間美術師,他有兩個絕技:造東巴紙和繪畫。造東巴紙是和志本家中的祖傳,除了男性家人外,婦女和客人是不能看到工藝程式的,也不外傳這種技術。

    和家在鄉里算是中等富裕的家庭:有固定收入,吃穿不愁,兒女成群,孫輩眾多且老伴健在。和志本除在村子裏做一般的儀式儀軌外,還上白水臺出水洞邊為遠方的遊客求福祈禱。

    白水臺是中國最大的華泉臺之一,臺地面積3平方公里,白水河的水四處流淌,不斷覆蓋地表,形成坡狀岩溶地貌,坡上有一片片梯田似的臺地,流在其中的水為乳白色的,納西人將其傳説為創世之祖美利東和美利色示範納西子孫造田耕地的模型。白水臺又被稱為“仙人造田”,傳説是天上的釀奶仙子下凡造成,白水即為仙造之奶液。東巴教的祖師們選中此地,據説該教第一祖師丁巴什羅在此設壇傳教,第二祖師阿明什羅在此修行,留下了今天的“阿明靈洞”,阿明靈洞位於白水臺山腰,是一個喀斯特溶洞。據説阿明小時候到拉薩示經,回來後選中幽靜美麗的白地,在此隱居洞中研習經文,並創造了東巴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編寫東巴典籍,使這裡成為東巴教的聖地。

    老東巴在離水洞不遠的敬香臺上燃起一把火,這火燒得很有章法,沒見火焰,只有青煙直衝雲霄。灑一些五穀,順時針繞香臺三圈,轉香臺時老東巴口中唸唸有詞。

    和志本出身於東巴世家,從師伯父肯恒大師學習經卷及法規、技藝,學成後能誦經、主持各種儀式及占卜。他手工製作的經書用紙(東巴紙)均勻、厚實、色正、光潔,是深受東巴經師喜愛的上品。納西族學者楊正文稱他所繪製的東巴畫,構圖嚴整奇巧,筆法細膩嫺熟,著色鮮艷和諧。現在,老東巴還在聖靈東巴文化學校傳授東巴畫製作。

    和志本老東巴還擅跳東巴舞。東巴舞是一種原始的廣場舞,每一個動作都要面對東南西北各跳一次,以拜四方之神,驅四方之鬼。農曆二月初八,是納西族傳統祭龍節節日當天,人們從四面八方到風景秀麗的白水臺,殺雞祭天,祭祀各種神靈,然後進行歌舞表演。

    和志本的東巴舞是從納西象形文字記錄東巴舞譜的經書《蹉模》中學來的,裏面有70多種東巴經師在祭祀活動時跳的舞蹈。東巴經師在進行開喪、超度、祭風、祭什羅、祭拉姆、祭勝利者、祭工匠、求壽、解穢等幾乎所有東巴儀式或道場時,都要跳東巴舞蹈。舞蹈時東巴手中拿有鼓、鈴、鑼等,這既是法器,又是道具,同時作為伴舞的打擊樂器,鼓點是舞的主要伴奏,兼指揮舞蹈。

    像和志本這樣的東巴經師現在已經不多了,老東巴至今沒有一個真正的關門弟子。在日益現代開放的香格里拉,老東巴為納西族東巴文化的傳承而焦慮。

    茶馬古道的馬鍋頭

    茶馬古道,南起雲南西北,西至拉薩、印度、尼泊爾,遙遙萬里,是歷史上連接雲南與西藏的一條古老商道。遠在唐初就是南詔與吐蕃交往的通道。宋神宗以後,更成為茶馬互市和溝通漢藏文化的重要地區。當時從迪慶進藏,全程4000多裏,需走3個多月。渡金沙江、瀾滄江,翻越梅裏雪山到拉薩。渡江過河,全憑筏船和溜索。

    住在香格里拉縣上江鄉福庫村的年屆90歲的熊尚德年輕時作為馬幫主曾長年行走在茶馬古道上。

    熊尚德20多歲時到麗江“鑄記”商號,給茶馬古道上的大商人馬鑄材當“聰奔”(藏語意為老闆,其實是管帳先生),統管商號大小帳目,特別是從茶馬古道運往拉薩、印度、尼泊爾等的貨帳。1939年間,馬鑄材派熊尚德帶領一幫馬鍋頭趕著馬幫到印度踩線調貨。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11匹為一組,一個馬鍋頭就趕11匹馬,多一匹少一匹都不行。馬鍋頭大都來自迪慶,迪慶人懂藏語,又熟悉山路。馬幫一般從農曆四、五月間出發,出發前,“鑄記”商號給馬鍋頭一套布衣服(包括皮鞋),到德欽、商號轉机站再發一件楚巴(一種藏族服飾),把貨運到拉薩後,商號又發一套能抵擋風雪的藏裝,外加幾尺燈草絨,回到出發地,已是九、十月份,馬鍋頭們可以領到30塊大洋回家過年。

    熊尚德的馬幫從麗江出發,沿金沙江逆流而上,過其宗關(古吐蕃鐵橋遺址),經拖頂順珠巴洛河到霞若,從霞若翻山到達奔子欄書松(東竹林寺),翻越白茫雪山到達德欽,渡瀾滄江,溜筒江,過海拔6000多米的梅裏雪山,抵達怒江邊,再到西藏察隅過雅魯藏布江到達中印邊境。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在印度和迪慶之間探一條適合運輸貨物的通道,但踏勘發現,從印度到察隅,只有一條只能夠人走的小道,馬幫無法走。

    當時麗江的商號都很小,一個商號擁有一隊馬幫(即11匹)甚是了得,而像馬鑄材“鑄記”商號一樣,擁有200多匹馬的商號在滇西北屈指可數。滇藏路途中的幾座城(宗)都設有大小不等的馬站(轉机站)。運往拉薩的貨物主要有砣茶、紅糖、宣威火腿以及地方幹菜等;而拉薩運回雲南的大多數是印度進口的布匹、藥品、百貨等。三十年代的滇藏路上幾十家茶商,幾千匹騾馬,你來我往,馬鈴叮噹,山歌繚繞,熱鬧非凡。

    相傳古道是藏族商人農布開闢的,由於道路遙遠、險惡,自然條件惡劣,天氣多變,還有茫茫無盡荒無人煙的道路上寂寞、單調等,馬鍋頭們十分敬畏大自然,因此,立下很多規矩。如啟程前進行祈禱儀式,翻越雪山時要在山頂燒天香等,馬馱不起貨物時,馬鍋頭禦下貨物放在路邊,壓上幾枝樹葉,到站後換一匹馬馱貨物時,貨物依然還放在原地,因為當地人或其他馬鍋頭看到幾枝樹葉,説明貨主的馬匹病或死了,樹葉代表請過路人關照一下貨物之意。

    在古道上,有3處是最艱苦的地方,那就是德欽奔子欄的習馬塘、邦達的谷間塘和瀾滄江邊的塔尺拉山。習馬塘是古道開工幫必休之地,那裏荒涼無草,滿地是沙土,騾馬找不到食草就到處亂跑,很容易丟失。邦達草原一望無際,無樹木,趕馬人宿營時,要跑斷腿四處去找牛糞燒火煨一壺茶。塔尺拉山山頂缺水,用水要到山腰去扛,趕了一天路的馬鍋頭上上下下打幾趟水,確實不易。一年有半年跋涉在滇藏古道上,使馬鍋頭成為世界上自我調節能力最強、最豪放的人。每到村寨或宿營地,馬鍋頭們圍在火邊喝一口酥油茶,捏一砣糌粑,一解全身的疲勞。此時,大家你説我笑,即使開玩笑過了頭也沒人生氣。入夜,圍著火塘跳起鍋莊、弦子,自唱自樂。有時幾個馬鍋頭圍在一起,講路上的艷遇或扯家常。在村子裏紮營,馬鍋頭們最開心的莫過於與村中的姑娘對山歌。

    昔日馬鍋頭3個月的跋涉,現在只需1個半小時就能到達。仍健在的走過茶馬古道的馬鍋頭所剩無幾,他們對古道依然不能釋懷。

    來遠寺的喇嘛和達摩寺的管家

    蜿蜒的金沙江由北向南,像一條銀色大蟒穿行于連綿山際,遠處的村落炊煙嫋嫋,像白雲中的星星,還有那一山高於一山的山巒,在飄動的薄雲中,朦朦朧朧,若隱若現。這裡是“雞鳴四縣”之地。金沙江對岸是香格里拉縣、北面是德欽縣、南面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而來遠寺屬於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來遠寺,藏名止貢繞傑林,止貢噶舉(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八小派之一)寺院,清乾隆六年(1741年),建寺于達摩祖師洞南側山腰。“文革”時期遭破壞,殿宇僧舍蕩然無存。1989年政府撥出專款恢復重建來遠寺于祖師洞北側山頂。1990年破土動工,1994年落成。現址中的來遠寺是當地教群眾農曆四月初一轉山(達摩祖師洞)的起點和終點,現有80多個喇嘛。

    公處子真30來歲,家住香格里拉縣五境鄉,今年輪到他坐寺唸經頌佛。他的漢語説的非常流利,了解整個達摩洞的歷史以及藏傳佛教知識。他在學校裏念過書,學過漢語,當喇嘛後,正式拜師學藏文、唸經文。寺裏的僧侶大多時間都在家裏。藏族家中,專門有一個供奉神靈的房屋叫經堂,喇嘛回家後,便在經堂唸經自學。在家裏除了唸經外,喇嘛們很少做家務事,但收購松茸做生意或上山放牧是很平常的。農曆四月初一、八月十五和十一月十五是來遠寺僧侶集中誦經的時間,這期間,來自附近4縣的信徒都到此朝拜轉山。

    達摩祖師洞位於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塔城鄉的阿黑羅山頂,又叫達摩山。山上樹木蔥郁,山頂有巨型岩崖,祖師洞就在崖壁上。此洞本為天然溶洞,藏傳佛教傳入迪慶後,民間傳説達摩祖師在山洞中面壁10年成佛,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頓足成佳聖跡,達摩祖師洞便此成名。大約在清初,信仰佛教的人們沿崖壁疊木為基,依洞築成禪房數間,從此,這裡成為了佛教徒們朝拜的聖地和修煉的場所。清末,開始修建達摩祖師洞外的經堂和僧舍,其樣式為沿懸崖疊木而成,據説修建過程歷時30年。遠遠望去,仿佛懸挂于崖壁上的一種裝飾。在達摩祖師洞周圍,建有兩座不同派別的藏傳佛教寺廟,來遠寺和達摩寺。

    75歲的達摩寺的老管家噶瑪扎永蹲在地上用藏文寫六字真言,他正為到寺裏做超度亡靈的佛事做經幡。噶瑪扎永是納西族,年青時出家當喇嘛,“文革”時回到家中務農。後由於達摩寺活佛、格古先後辭世,噶瑪扎永上山處理寺廟的日常事務。他已經上山三年了,沒有回過一趟家。

    達摩寺屬噶瑪噶舉派寺院,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1944年前後進行過一次大翻修,1956年統計,有喇嘛57人,其中活佛、格古、管事各1人。

    達摩祖師洞也是達摩寺的主要活動場所,該洞大經堂內供奉有釋迦牟尼像、蓮花生像、宗喀巴像外,還供有來遠寺止貢噶舉和達摩寺噶瑪噶舉派祖師的遺像,兩個宗派寺廟相隔不到100米,僧侶同在一個場所和睦相處,這在藏傳佛教地區很難看到。不僅兩個寺廟的僧侶和諧相處,連村子上信奉原始宗教的傈僳族群眾之間也沒有什麼隔閡。來遠寺藏族僧侶居多,而達摩寺的僧侶多是納西族。

    中青線上


[旅途]背包穿越香巴拉
[異域]日本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梅裏雪山(圖)
[香格里拉]旅遊全攻略
[香格里拉]恨不得死在香巴拉
[香格里拉]它,不該屬於人間
[香格里拉]跟著彩虹走
[香格里拉]梅裏雪山的深情
[香格里拉]癡迷的初次探訪
[香格里拉]拉響那一聲風鈴
[香格里拉]美的禮讚
[香格里拉]雪山風光(圖)
[香格里拉]瀾滄江大峽谷(圖)
[香格里拉]屬都湖(圖)
[香格里拉]茨中天主教堂(圖)
[香格里拉]哈巴彎海(圖)
[香格里拉]田園風光(圖)
香格里拉探秘行程設計
小説中的人間天堂 現實中的香格里拉
張旭光:香格里拉“邂逅”滇金絲猴
新長征路上的香格里拉
自駕高檔越野車尋覓真正香格里拉(12天)
[風俗地理]心裏有香格里拉 哪都是香格里拉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