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中甸風情松讚林寺  
塵封故園

     吃過飯後,我們乘上小巴去往松讚林寺。這是最經濟的選擇——每人兩元。午後的建塘古鎮在陽光下散發著高原小城特有的慵懶,藍藍的天上幾片白雲不緊不慢地漂移著,藍天下遠方的盡頭是隱約的山峰——白色的積雪在午後散發著不刺眼的光芒,近處是起伏的丘陵,叫不出名的高原作物間或出現在平坦的壩子,顏色或成深淺不一的綠,有些顏色則近紅,還有幾片則是與自然不協調的黃色——也許這就是早熟吧。

     遠遠的一片依山而建的藏式寺廟——高低錯落,赭紅的外墻與金色的屋頂近了。我們的車先向左拐,隨即,道路有些高低不平起來。車兩旁藏式的民居越來越密,不斷有藏式的販賣唐卡、法器的商店掠過。我們的車停在一個小廣場上。不用聽小巴司機生硬的漢話我們就知道我們到了,下車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松讚林寺龐大的規模,站在寺廟的門前你幾乎看不到他背倚的小山,最上面是輝煌的主殿——金色的屋頂,覆缽式的經塔。中間是一條由數不清的石條砌成的階梯式道路,這讓人不禁感慨這條路是否通向天國,也許這就是宗教的魅力吧。石路兩邊是構成松讚林寺的其他大大小小的寺廟,所有廟宇的墻壁都以某種礦物研碎製成的顏料塗抹,無論青黃都散發著自然的光亮,與高原的主色調——藍與黃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山腳是大批僧人的宿舍——靠一條小河與公路分隔,這就是最初的印象。説松讚林寺像布達拉宮有些誇張了,無論從規模還是地理環境它都遠遠不如,但作為滇藏地區最大的寺廟,它30公頃的面積還是讓人嘆為觀止。

     沿階梯而上,兩旁可以不斷看到作午課的喇嘛,身上的服裝為深淺不一的褐色,一如我們平日所見,只不過沒有那麼豪華,大多數為布制,相比我們在北京見到的又厚又重又佈滿裝飾的喇嘛服裝來説,華麗遠遠不如,但也許這才是常態,平時我們所見不過是——盛裝舞步吧。還有些青年喇嘛則急匆匆地往來做事,了解後才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進入寺廟就會學經,每個人都要經過時間不等的考驗期,這期間要擔當寺院的各種雜務並學習文字,了解規矩,為以後的宗教生活打基礎。年輕而且學業優秀的還有機會被送到西藏或北京進入學院學習,在一名中年喇嘛的陪同下,我們開始參觀各個殿宇,如同以前看過的藏傳寺廟一樣,大量的彩繪、雕塑、民間傳説(包括文成公主入藏,格薩爾王與他的戰士,各種佛像以及天地間各路神靈等)都可以從這裡找到影子。同內地的寺廟比起來,它承載的資訊量應該更大,包容的內容更廣泛。除了它的宗教功用,如果有人説它是一所民族博物館我想也不會有人有異議。大批的手工藝品如鑲嵌花紋的木器銀器,繪有精美佛教故事的大幅唐卡在大殿內酥油燈的幽暗光線下仿佛在向我們講述無數的悠久的傳説。木樓在我們腳下吱吱啞啞地響,我們不斷地向左向上向右向……在高原午後的陽光下,在雪域無孔不入的涼風中,我們逐漸迷失;在藏香的嫋嫋煙氣中,在酥油燈的閃閃爍爍中,我們漸漸失去了時間的觀念,我們遊走在未來與歷史之間,遊走在梵唱與咒語的邊緣,仿佛醍醐貫頂……

    在寺院頂端的一間小室裏,我有幸朝見了松讚林寺的大活佛,那是一位慈祥的長者,當他睿智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仿佛有一陣光亮照進我的心裏,是溫暖,是智慧……面對他我頂禮膜拜,仿佛那是我久違的先人。一陣流暢的佛音從他嘴中流出,當他為我挂上一尊放在錦囊中的佛像,我知道我已與這片土地結下了早已註定的緣。離開活佛的經堂,我們已幾乎到達了寺院的頂端。走出一重殿門,是一片足有七八百平米的壩子,同時這裡也是寺廟的最高處,壩子後面是松讚林寺的招牌——輝煌的金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殿前是幾座白色的經塔——那圓潤的線條,飽滿而富有異國情調的造型以及精巧的寶頂輝映在藍天和雪山之間。中間有一座類似內地香爐的建築,不同的是,在裏面燃燒的都是松柏的樹枝,在藏區,松柏是潔凈的東西,它擔負著洗去身上罪惡和與天上神靈間溝通的職責。站在這裡,中甸壩子在我的眼前一覽無遺——遠方是隱約的建塘鎮(現在是已改名為香格里拉縣的首府所在地)右側不遠就是有名的納帕海草原,湖水在遠方的陽光下閃爍。我雖看不到他倒映的石卡、葉卡和辛雅拉雪山,但我的腦海中還是那幅美麗的畫面。風從盆地的底部抬升,風馬旗在獵獵地響,松柏的清香隨風將我們包圍——“香格里拉”在當地的藏文中就是“心中的日月”的意思,我想像的美麗景色不也是心中的日月嗎?!從此後我也擁有了香格里拉,我會把這片土地裝在心中——我會牢記那一方的太陽和月亮。恍惚間我模糊了……

    幾隻草原的神鳥(巨大的烏鴉)一直隨我們上下翻飛,記得下山出寺走的是另一條路,在寺中,我們是按順時針的規矩走路的——不敢馬虎呦,預祝我們去梅裏好運吧,聽説卡瓦博格好傲的,有時候任你千呼萬喚,它就是不給面子的。

    在縣城的長途站我們乘上了開往德欽的班車,班車上擠得滿滿的,出城不久就是沙石路面,班車在路上顛簸著,發動機傳出老牛般的悶吼。我不禁擔心起來,司機倒是一臉常態,一車的人也是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看來這條路的交通就是這樣子的,原來聽人説:中甸到德欽一年只有五月中旬到九月中旬四個月通車,現在看來是該相信了。這裡本身就是高原,雨雪陰晴本就不定,再加上海拔高發動機功率下降,路況又差,想必是造成所謂邊遠地區交通落後的原因吧!一路向上一路儘是盤山,滿山很少見大的樹木,看起來滿眼枯黃,只在河谷等較低的地方長有一些喬木。上午十一點鐘左右,我們到達了兩地中唯一的小鎮——奔子欄。由於他處在兩地中間,因此過往的車輛都要在這吃飯,因而小鎮沿公路一字排開並且90%都是餐飲門店。看來這個靠路吃路的地方還是不要抱太大希望的,飯果然不敢恭維,但吃過飯後到酒店的後面看景色到是蠻爽的——一條不知名的大河從上游淌下,河水成青色,聽老闆講才知道,原來再往上開就快到白茫雪山保護區了,他説“別看一路上來樹木少得可憐,到上面有你看的,漂亮。”午飯後又開了一個小時,我們到達了滇藏路上的另一個重要的宗教寺廟——東竹林寺。

    這座建於1677年的寺廟曾因為大清朝的皇族舉行祝壽法會而獲得了大量的精美宗教用品,其中聞名滇藏的是一幅巨大的護法神唐卡。據説每年在這裡舉行跳神法會時,來自川滇藏區的信民不約而同趕往瞻仰。不過我們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我在這裡的收穫是這樣的——由於我在藏區走過一段時間,因此住在各地時我就會和當地做生意的藏族老鄉多聊天,因為他們一般漢話都能聽懂,由於他們走南闖北在藏區的見聞廣博,再加上他們的職業使他們樂於與人交談,因此和一個當地人聊半天的效果往往勝於你看幾本描寫當地的似是而非的書。通過了解,我知道在當地有一種特産叫雪魚,生存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溪裏,其性大燥,是少見的補藥。一般門店是沒有的,我嘛,當然搞到了。一不留神話又讓我扯遠了。其實是同一個人告訴了我一個任何書本都沒記載的有關藏族生殖崇拜的景觀。東竹林寺位於公路的右下方,在東竹林寺的右方隔一條山谷的山壁下,有一座底邊周長10余米,高8.9米的夯土式尖塔,它不同於西藏常見的塔的造型,只因為在當地的藏係文化中它所代表的就是男性的生殖器,藏語稱之為“米恰”。新婚的青年往往要去拜米恰,以求人丁興旺。至於它建於何年並無考證,但按當地人的説法是先有米恰後才建的廟。當我們的車急弛而過的時候,我站起向下了望,果然在東竹林寺的右方見到了它——與我的想像並無二致。所以無數的當地文化在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旅遊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車不斷的盤旋——原諒我用這個飛機才用的形容詞,因為我們確實是在盤旋,身邊是萬丈深淵,不斷地有蒼鷹在我們腳下飛過,澗底的村寨縮成了一個點,流雲時聚時散,身旁就是白茫雪山國家保護區。最上方,與藍天接壤的地方是耀眼的雪峰,山坡上是大片的原始森林,不斷地有雪水匯成的小溪從林間奔涌而出,小溪翻起潔白的浪花一如雪峰的鮮亮。置身其中,不禁平生綠野仙蹤的童話感覺,這種原始古樸的美,我無法用形容線條的語言去形容它的妖嬈,那些藍的綠的白的……是如此地沉靜,讓我無法用語言去形容他的燦爛。也許這就是自然的美,是鬼斧神工,是仙韻天成……是凡人只可驚詫的--美。

    聽説離德欽不遠了,我不敢想像梅裏的景色是否如我夢中一樣……

     中國網 2002年8月2日


雲南元陽梯田(圖文)
雲南獨龍江攻略
[專稿]風雨小五台
國色天香 第十六屆全國荷展荷花欣賞 (圖文)
[專稿]麗江虎跳峽中甸四支煙
[專稿]雲南中甸風情(圖文)
[專稿]徒步虎跳峽(圖文)
[專稿]高原姑蘇城—麗江(圖文)
[專稿]南行散記之玉龍雪山
[專稿]南行散記之大理古城
[專稿]南行散記之昆明印象
[專稿]醉在麗江
[專稿]瀘沽湖的誘惑(圖文)
雲南撫仙湖(圖文)
雲南大理三塔(圖文)
雲南:彩色沙林(圖文)
白族聚居地:喜洲(圖文)
雲南寶山——石頭城探奇(圖文)
中甸 真正的香格里拉(圖文)
風景如畫的瑞麗(圖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