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營利不是沒有盼頭 旅遊網站出頭有方  

     伴隨著“五一”黃金周的結束,全國凡是與旅遊沾邊的行當都能賺個盆滿缽平。據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旅遊局統計,今年“五一”黃金周,全國出遊人數達8710萬人次,同比增長18.1%;旅遊收入331億元,同比增長14.9%;旅遊者每人平均花費支出380元。就在其他網站還在探索營利之路時,旅遊網站率先體會到自己的服務能換來大把大把鈔票的美妙感覺。堅實的旅遊人群消費基礎使旅遊網站老闆的心踏實起來,如何把現有的服務做好做大是他們心里正在想著的話題。

    招人待見的感覺真好

    “招人待見的感覺真好,”電話中,攜程網CEO梁建章在回答記者的問話時,他大聲地説,“5月2日,攜程酒店預訂的日預訂量達到了7900間夜,遠超4月底我們剛創造的5300間夜的紀錄。這樣的成績,真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據我估算,今年“五一”期間攜程的預訂量,酒店、機票和度假分別比去年增長了300%以上。”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出門旅遊已成為人們長假期間的首選項目,而網路的發達,使許多人在找尋資訊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應到網上搜尋。“現在流行的商務旅遊、休閒遊、自助遊三大旅遊新趨勢讓旅遊網站取得了真正的收穫,”e龍公司CEO張黎剛説,“這三種新的旅遊趨勢,讓消費者開始選擇那些服務性和實力更強、反應迅速而快捷的企業。相對於交互性弱、對市場反應不及時的傳統旅遊企業,旅遊電子商務顯現出資訊量大、更新快、自主性強和反應及時的優點,再附以優質的服務,所以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據了解,“五一”期間,e龍公司的業務量比平時增長了40%至50%,由於電話猛增,加之系統處於升級之中,e龍的呼叫中心曾一度出現堵塞。

    如今,在自助遊和商旅服務方面,擁有一張攜程卡或e龍卡,消費者不僅可以訂到便宜機票和酒店,還可以在娛樂、消費、餐飲等方面享受到優惠的折扣。

    旅遊網站出頭有方

    在分析緣何旅遊網站在網站營利大戰中率先出頭時,梁建章認為與傳統的結合至關重要。梁建章告訴記者,“兩年前,當很多投資者與網際網路公司寄希望於純粹的網路注意力經濟時,我們開始找到一條與傳統結合的捷徑,之後又收購了一家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的傳統的商務旅行公司,找到了一個與産業結合的機會。這一切讓我們迅速走上營利之路。”

    同樣,在梁建章看來,只是做資訊、交易,是互動式的,不需配送,比較容易營利,與傳統産業比沒有劣勢。因為做配送,要花鉅資建體系,這不是一年兩年能夠建立起來的。和國外旅遊網站比起來,“攜程與國際網站非常相似,比如以機票、訂房等為主要營利點,廣告只佔一小部分。但在操作上,中國的網站還是具有中國特色:訂房不是用信用卡支付,而是與賓館結算;機票也不是電子機票,需要送票到府。”

    與攜程網不同的是,e龍剛開始時的注意力並沒有集中在商旅服務上,在經過幾次的資本進出之後,e龍高層的意見終於得到了統一,張黎剛説:“旅遊行業是個金礦,e龍從事的是商務旅行服務,在這個行業,服務的品質與創新決定了公司能否贏得客戶的信任以及戰略合作夥伴的支援。”

    LeggMason公司的一位分析家托馬斯安德伍德稱:“旅遊者可以線上訂購飛機票和預訂旅館,這實際上增強了人們對線上購物功能的使用,對於旅行來説就會更加方便。”

    前景樂觀 仍需把握

    1999年下半年,網路開始在中國出現生機,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嘗試將旅遊與網際網路相結合,先後出現了華夏旅遊網、中國旅遊資訊網等網站,這些旅遊類網站一般都提供旅遊資訊、訂票及酒店預訂的服務。由於網路本身是個新生事物,客戶認知程度還不夠,再加上旅遊網站中的從業者對傳統預訂業了解不深,所以,當時旅遊網站的酒店預訂量並不能對傳統預訂業構成威脅,甚至是微乎其微。

    “當時大家認為在中國行得通的證券、教育、人才和旅行這4個.com模式裏,只有旅行還顯示出可行性。而此前攜程在營業收入上實現了前兩期融資計劃書上的諾言,真正保持了每個月30%的增長率,而且增長勢頭強勁。”梁建章回憶説。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與5年前相比,網際網路沖浪者現在更關注商業、旅遊和招聘網站。據美國著名的CRG研究公司的最新預計,2002年全球旅遊業電子商務銷售額突破630億美元。國內的業內人士稱,“目前國內網上旅遊交易額大約為40至50億元人民幣,大約佔所有電子商務的20%,未來一兩年內比重將達到30%。李健

    《北京晨報》 2002年5月27日


美1/10網路公司實現盈利 網上旅遊金融是大贏家
調查顯示線上旅遊業出現反彈
網上游實用手冊(上)
網上游實用手冊(下)
德國成立網路旅遊公司
因特網對旅遊業的影響加大
我國“網上旅遊”方興未艾
追新一族熱追網上旅遊
200億對網上旅遊意味著什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