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基因屏障抗“艾滋”

    艾滋病 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 IV)引起的慢性致死性傳染病,上世紀末開始在人類流行,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世界蔓延。據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第一屆艾滋病性病防治大會透露,現在全世界艾滋病傳播速度最快的地區在亞洲,自1995年後,中國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報告數量直線上升,傳播速度在亞洲是第四位,專家估計到今年底感染者有可能超過100萬人。

    有少數人不受艾滋病病毒感染

    艾滋病至今尚無回天良藥。面對這一嚴重的世界性瘟疫,全世界科學家使出18般武藝,尋找致病線索和治療藥物。而尋找艾滋病易感基因和抗性基因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基礎研究。

    科學家已經知道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是利用靶細胞上的 CD4分子,但奇怪的是,將 CD4轉入動物細胞中,再加艾滋病病毒株,動物細胞卻不會感染艾滋病病毒。另外,在美國也有些人群令科學家迷惑不解:他們吸毒或是同性戀者,常與艾滋病患者接觸卻沒有受到感染。這表明,另有其他因子在艾滋病的感染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996年,《自然》、《科學》、《細胞》等三個世界著名的科學雜誌先後刊出美國國立衛生院等多家實驗室有關艾滋病的論文,發現了位於第3號染色體短臂上的 C CR5基因是趨化因子的受體。當 C CR5基因編碼區域第185號氨基酸後面發生32鹼基缺失,稱之為 C CR5△32突變,就會在細胞膜表面産生截短的、無功能的穿膜蛋白質,使嗜巨噬細胞艾滋病病毒( H IV—1)不能進入人體細胞,發展為艾滋病。原來,那些倖免于難的極少數人,得益於自體內 C CR5基因缺失了32個鹼基,使他們的機體獲得了天然的抵抗艾滋病病毒的屏障。這一發現被認為是艾滋病研究發展史的里程碑。

    老天爺並不特別關照中國人

    C CR5△32基因突變不會對人體産生明顯的影響,如果能人為地剔除這段鹼基,豈不可使人類拒艾滋病于千里之外?這方面的遐想令全世界歡欣鼓舞,也吸引了解放軍三0二醫院傳染病研究所副所長王福生教授。當年,他正在美國紐約大學西奈山醫學院腫瘤研究中心做博士後。隨著研究的進展,與艾滋病有關的趨化因子受體不斷被發現,科學家又發現了 C CR2、CCR3、SDF1等基因多態性也與 H IV—1感染和發病過程有密切的關係。而且鑒定出在美國白人和歐洲後裔中, C CR5△32等位基因突變率約為10%,在全歐洲、中東和印度為2%—5%。

    中國人群中與艾滋病相關的抗性基因的狀態如何呢?1997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王福生的課題組開始對中國人群艾滋病易感基因多態性進行研究。他們在我國本土採集了漢、藏、蒙、維等8個民族4000多份血樣標本。這些人中絕大多數是未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健康人群,但也有部分屬於艾滋病感染或者性病、同性戀等高危人群。

    這項研究開展得異常艱苦。在最早的1287份樣品中,他們檢測到900份都未發現這一基因位點有何異常,直到1998年底,當做到970多例時,突然在東北人的血樣中發現了第一例 C CR5△32等位基因突變,隨後又在山東人的血樣中發現了一例。至今他們共檢測出近40例,確定中國人該基因突變率為0.119%,其中維吾爾族最高,為3.48%,蒙族人其次為1.12%,漢族人僅發現6例,突變率為0.16%,集中在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在其他5個民族中未能檢測到。通過研究,他們還發現 C CR5△32基因可能以孟德爾方式遺傳。

    中國人 C CR5△32基因突變不但遠低於歐美人,而且僅表現在染色體的一條基因上,稱之為雜合子突變,不同於國外染色體兩條基因上的純合子突變。這樣的個體在受到艾滋病病毒攻擊時,也會發病,只是發病和死亡時間有可能延續2—4年或更長。在 C CR2、CCR3、SDF1等其他相關基因的研究中也發現了許多中國人群與歐美人群的差異。所有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也有個別人對艾滋病有抗性,但絕大多數中國人並未得到老天爺的特別垂憐,較歐美人更易感染艾滋病。

    渴望找到基因治療途徑

    這些研究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8篇,前期的中國健康人群篩查工作獲得了2001年度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王福生教授在與國內有關單位的合作中,還初步發現了中國人群中可能存在與外國人群不同的 H IV—1易感基因的一些新位點,有些新位點在中國人群中突變頻率高達485。目前課題組正在進一步評價所有 H IV—1易感基因在艾滋病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和相關機理。

    對與艾滋病毒感染相關的抗性基因多態性研究,至少可以評估人群對 H IV—1的遺傳易感性;同時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就可以對病人的預後作出有益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可以輔助受體水準上預防和治療艾滋病。針對中國人群基因特點的研究,將為我國研製艾滋病防治基因藥物奠定良好的基礎。

    基礎科研的進步令臨床醫師大受鼓舞。對艾滋病實行基因治療已成為一個遠景目標,但王福生教授説,要對全身的一個基因進行改變談何容易!人類需要更多的基礎與臨床結合研究,我國需要更多的國內外科研合作。實現這一目標,人類還有一段漫長的路途。

    

    

    新華網 2001年12月10日

    


比治療更可怕的是歧視:保險公司不保艾滋病
艾滋病宣傳在全國鋪開
向艾滋病宣戰
國內最先進的艾滋病實驗室啟用
當心!艾滋病藏在我們身邊
艾滋病今年奪命300萬
世界艾滋病日曆年主題
艾滋困境和出路
全球艾滋病流行情況:每天8000人因艾滋病而死亡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的預防方法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什麼是艾滋病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