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徐冠華暢談“十五”科技新思路

    春天,徐冠華就任科技部部長。在那個對於當代中國科學繁榮有著特殊象徵意義的季節裏,記者萌生了就“十五”科技發展思路採訪徐部長的念頭。其後半年裏,記者多次提出採訪要求,但徐部長一直以“還需要思考,還需要調研”為由,予以婉拒。

    秋天,記者如願以償。2001年8月30日,在科技部召開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工作座談會”前夕,徐部長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暢談了新時期我國科技工作的新思路和總體構想。

    科技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有力支援

    記者:十五期間的我國科技工作將怎樣定位?

    徐冠華:江澤民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再一次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産力,而且是先進生産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號召我們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地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産力發展的跨越。黨和國家把科技發展放到與改革開放同等重要的地位,作為先進生産力發展的核心和動力,科學技術目前所受到的重視在新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在這個時候就任科技部部長,我感到任務艱巨,時間緊迫,責任重大。我們必須把科技工作搞好,以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我認為,新時期科技發展的主題,或者説定位,應該是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先進生産力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援。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圍繞這個重點,科技工作今後應重點做好幾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原始創新,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二是積極推進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研究,力爭在一些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三是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産業化。四是加大對推動結構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及配套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推廣的支援力度。

    提高自身管理水準和服務中央決策的能力

    記者:您認為,我國科技管理部門在職能上應做哪些調整?科技管理工作的重點是什麼?

    徐冠華:黨中央明確提出,“十五”計劃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是深入分析世紀之交國際國內形勢後做出的正確決策。近年來,科技部在執行中央有關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中做出了貢獻,取得了較好成績。面對當前新的形勢,特別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於科技工作的緊迫要求,以及當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態勢,科技部應當站在“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站在全局的高度,進一步加強宏觀問題的研究,善於從戰略層次上審視和處理與科技工作相關的問題,有效地服務於中央決策,及時向中央提出可操作的科技改革和發展的建議。

    當前,我國科技工作還面臨尚須進一步研究解決和正確處理的重要戰略性問題,如提升傳統産業與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關係,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關係,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關係,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的關係,加入WTO對我國科技的影響與對策等。在科技戰略重點、優先發展領域、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等認識問題上,也還存在著很多的爭議。開展宏觀問題的研究,對於完成“十五”科技工作任務和促進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為此,科技部根據國外的經驗,擬成立“科技顧問委員會”,聘請國內和旅居海外的科技、經濟等領域具有宏觀戰略思維的專家,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研究提出我國科技改革與發展的實施建議;反映社會各界對於科技工作的意見和要求;評估科技部工作績效。同時,科技部擬在不增加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的前提下,增設專門的調研機構,負責組織重大戰略問題的調研,協調各有關單位的調研工作。

    切實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方針

    記者:作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您曾長期從事遙感技術及應用研究。1983年以來,您又先後負責“六五”、“七五”和“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並多次獲得國家和部委級獎勵,進而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您認為開展科技工作應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

    徐冠華:科技是先進生産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首先表現在高技術方面。在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科技領域居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説,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戰略高技術研究,抓什麼、不抓什麼,先抓什麼、後抓什麼,這是戰略決策的首要問題。

    早在1990年,江澤民總書記就明確提出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科技工作指導方針。但是,由於認識不到位,在機制上也缺乏有效的約束,這一方針貫徹力度仍顯不足。主要表現在:國家科技計劃之間定位不夠明確;與國家重大工程和戰略性需要結合不緊密;“口袋”式項目仍然存在;對單項技術缺乏整合與統合等等。

    科技部黨組研究提出,“十五”科技工作必須在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方針上取得明顯進展。一是要按照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精神,努力打破部門之間、計劃之間彼此分割、重復分散的格局,對現有科技資源進行國家層次上的規劃與統籌;二是要逐步擺脫單純技術取向的科技工作格局,以提高戰略性産業或産品的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加強相關技術的配套整合與創新;三是要選擇少數具有一定優勢和潛力、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影響的領域(如系統晶片、電動汽車、磁懸浮高速列車等),集中力量實現技術的跨越,並帶動生産力跨越發展。

    加快體制創新,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記者:經過十幾年的改革特別是近兩年的改革,我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國家創新體系已具雛形,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大為改觀。但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來看,仍存在許多不足。就任科技部部長後,您在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將採取哪些新措施?

    徐冠華:近年來,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特別是開發類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工作穩步推進,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初見成效,都在我國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但從總體上看,企業還未完全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資源的配置還不盡合理,創新的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任務仍然很艱巨。作為政府科技主管部門,科技部應當把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為宏觀管理的主要內容,以此為目標,把科技體制改革與科技發展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開發類科研機構企業化轉制為中心和突破口,深入推進科技力量佈局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突出科技發展的工作重點,全面改善創新環境和氛圍,使科技創新對國民經濟建設發揮出支撐作用。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近期將重點推進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繼續推進開發類院所企業化轉制工作。目前,國務院部門屬開發類院所企業化轉制工作正深入推進。科技部將繼續加強對轉制工作的指導和協調,落實已有政策,採取新的措施,促進轉制院所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持續創新能力。

    二是積極推進社會公益類院所改革工作。隨著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改革的基本到位,深化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形勢已十分緊迫。科技部將積極做好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的分類改革工作。對各種公益類科研機構,將根據不同工作性質和特點,實行分類改革。

    首先,有面向市場能力的要堅決推向市場,實行向企業化轉制。中央有關部門制訂了非常優惠的政策,其核心內容是原有的事業費全部保留。同時,轉制院所可以與其他院所一樣,通過公平競爭獲得國家項目經費支援。其次,對按非營利性科研機構運作和管理的公益類院所,達到改革目標、經有關部門驗收並重新核定編制後,國家對其增加每人平均事業費投入。第三,加快科研機構內部運作機制改革,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以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新機制為目標,把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作為內部機制改革的重點。

    三是大力發展社會化科技仲介服務機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産、學、研結合是由仲介服務機構實現的;特別是對於千千萬萬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政府主要通過仲介機構給予扶持和引導。科技部在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今後一個時期,科技部將把發展社會化的科技仲介服務機構,作為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點工作之一,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動員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社會力量參與仲介機構的發展,通過組建行業協會完善産業分工、加強行業自律、推動行業協作,全面提高科技仲介服務機構的整體水準,並研究制定促進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投入渠道,為科技仲介服務機構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發展環境。按照“組織網路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産業化”的方向,大力加強、引導和扶持資訊、諮詢、評估、培訓、示範等各類科技仲介服務機構。

    大力調動地方、高校和企業的積極性,形成浩浩蕩蕩的科技大軍

    記者:您從事科技領導工作的一貫思想是,發展科技應借助於地方、高校和企業的力量。在這方面,您現在有什麼新的考慮?

    徐冠華:調動地方、高校、企業以及全社會力量投入科技工作,形成浩浩蕩蕩的科技大軍和萬馬奔騰的良好局面,不僅是科技部職能轉變的內在要求,而且事關科教興國戰略的大局。“十五”期間,科技部將努力打破以條條為主的傳統工作格局,改變科技管理工作對象以行業主管部門為主、行業主管部門以研究院所為主、研究院所以操作項目為主的模式,形成部門、地方、高校和企業結合的新型科技管理體系。

    目前,地方科技工作在國家整體科技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地方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對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並且與經濟的結合比較緊密,地方政府對加強區域科技創新也更加重視。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地方仍然對一般性建設項目投入多,對科技項目投入少,地方之間科技項目低水準重復問題還比較嚴重。為此,科技部擬將加強地方科技工作作為一項重大任務,認真做好對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導和協調,為地方科技工作營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良好的平臺。

    高等院校是公共科學知識生産的主體之一。特別是由於高校具有能激發創新思維的獨特人文環境,大跨度的科學院間交叉、滲透以及數量巨大、源源不斷地脫穎而出的創新人才,使其在原始性創新方面往往具有難以替代的優勢。實現科技與教育的緊密結合,對於我國科技事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科技部將採取有效措施,加大對高校科研工作的支援,充分發揮高校科技資源的巨大潛力。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近年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迅速崛起,使我國科技事業的總體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確立企業在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科技部將通過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國家或地方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參與重大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強化企業自身研究開發力量,引導企業聯合組建研究與發展聯盟,促進産學研之間的協作。

    改革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記者:我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和發明獎的一等獎連續三年空缺。這種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麼?

    徐冠華:我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和發明獎的一等獎連續三年空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科技工作缺乏原始性的創新。除了客觀上研究基礎薄弱、研究經費投入不足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現行科研管理體制存在弊端,分散重復現象較為嚴重,科學研究工作過於急功近利,創新思想容易受到扼制,優秀創新人才難以脫穎而出。

    原始性創新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集中反映,也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源泉。今後,科技部將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改革科技獎勵制度,對應用性研究工作以獲獎為基礎的激勵機制進行根本性調整,推動科技人員到市場中實現自我價值。二是改革成果評價體系,對應用性研究成果的評價,將從以發表論文數量和水準為主轉變為以獲得專利為主;從注重項目人員排序(如僅獎勵前幾名)轉向注重對創新的實際貢獻,從而有利於形成研究團隊,促進科學家之間的協作。三是改革項目評價體系,給小單位、小人物以更多的機會,支援具有很強學術性、探索性和創新性的小項目,在此基礎上不斷收縮和凝煉重大科研項目;四是營造創新文化,在科學界逐漸形成勇於創新、敢為人先,追求真理、寬容失敗,鼓勵競爭、崇尚合作,熱愛科學、淡泊名利的良好風尚。

    大力加強農業和農村科技工作

    記者:隨著我國加入WTO臨近,目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如農民收入增長下降、農村勞動力過剩等將會更加尖銳。科技部對此將採取哪些措施?

    徐冠華: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始終關係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我國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村,加強農業和農村科技工作,是實踐“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具體行動。科技部將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大農村科技工作投入。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科技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大,但農業科技投入明顯不足。科技部將通過對自身計劃和經費的調整,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

    2、推進農業科技園建設。近年來,各種類型的農業科技示範區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科技部將於近期正式啟動該項工作,以加強對農業科技園區的規範和引導,更好地發揮其在推廣農業科技成果、促進農業科技企業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我們認為,農業科技的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的模式,堅持體制創新與科技創新的結合。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將為新形勢下探索我國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的模式提供有益的啟示。

    3、調整和強化星火計劃工作。星火計劃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面向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科技計劃。多年來,星火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産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根據當前新的形勢和需要,科技部將適當調整星火計劃內容,進一步加強星火計劃工作。主要是以穩定提高農民收入為根本目標,積極推進農村傳統産業升級和産品的更新換代,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推廣普及重大農業共性技術。一是推進農業資訊化建設,實施農業資訊化科技行動。二是開發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作為農業技術創新的重要目標。三是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使我國主要農産品標準化率有大幅度的提高。四是大力推進“白色農業”,與有關部門密切合作,通過總體規劃和突破關鍵技術,實現我國奶業的全面振興。五是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推動小城鎮建設持續、規範和健康地發展。

    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記者:早在80年代中期您擔任中國林業科學院遙感中心主任時,不少科研人員曾不為一些公司企業的高薪聘請所動,而寧願留在該中心工作,他們説圖的是“舒心”。在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上,您有什麼見解和秘訣?科技工作千頭萬緒,您就任部長後將從哪抓起?

    徐冠華:小到一個研究所,大到一個部委乃至整個國家,人的問題是根本,也是關鍵。我認為,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應該成為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從根本上説是人才的競爭。國內外的無數創新實踐表明,人才,特別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創新和高新技術産業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關鍵是人才。科技工作的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把人才用好。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創造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當前我國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發揮,人才流失也比較嚴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創新環境不夠完善。今後,必須從體制、機制、政策和文化等各方面著手,圍繞以人為本這個中心,加強創新環境建設。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加速建立有利於科技人員原始創新的更加開放和鼓勵競爭的體制、機制,形成鼓勵科技人員在市場競爭中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這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我們要重點制定科研人才使用和保護政策,特別是鼓勵尖子人才的政策;要在分配體制上突破,充分體現知識和人才應有的價值,貫徹知識(包括技術和管理)參與分配的原則,使“按知識分配”成為按勞分配的核心內容;努力提高科學家們的待遇;要通過制定政策和立法,確保在産業化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得到應有的市場回報。

    同時,還應著力營造促進創新的文化環境。要不拘一格地選用年輕人才,努力創造條件,形成允許失敗、包容失敗和鼓勵不怕失敗的機制和文化氛圍,以及推陳出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環境,讓年輕英才不斷涌現出來。這必須成為我們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指導思想。要通過創立有關制度,保障人才的平等競爭,鼓勵相互協作。要繼續創造條件吸引和歡迎海外人才來我國創新創業。就科技部的工作來説,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計劃的編制和實施,今後都要轉到以人為本的軌道上來。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科技管理水準

    記者:就任科技部部長後,您非常重視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以人為本有什麼聯繫?為什麼要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當成搞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

    徐冠華:科技人員是先進生産力的開拓者和傳播者,科技人員黨員是黨的隊伍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之一。當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以人為本的表徵之一。做好新時期的科技工作,首先要做好科技部的科技管理工作。我認為,科技部在新形勢下最緊迫的任務是把各級幹部和廣大職工的政治熱情和工作積極性調動起來,提高政治和業務素質,轉變工作作風,增強幹部職工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因此,根據當前的形勢,必須以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切實加強科技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的概念、説教和口號,而有著實實在在的具體內容。我們將著重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加強學習,進一步提高幹部職工思想政治及業務素質,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政治信仰和立場,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黨的大政方針和科技發展趨勢,正確地把黨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二是從管理制度建設上抓起,形成有效的機制和寬鬆的環境,切實解決幹部群眾的實際問題,增強集體的凝聚力,把調動全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個人主義,大力提倡務實高效、熱忱服務和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四是抓好幹部職工隊伍的廉政建設。

    搞好新時期的科技工作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在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將滿懷信心,開拓進取,大膽創新,力爭取得新的突破,努力開創科技創新萬馬奔騰的新局面,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做出新的貢獻。

    《科技日報》2001年9月5日



徐冠華:清潔能源是人類的選擇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資訊安全何以確保
中國科技直面“浮躁”
科技部發佈《“十五”西部開發科技規劃》
中國確定“十五”科技發展四大重點任務
中國科技百強無一入圍世界百強
兩岸科技界攜手打造“中國牌”
——訪台灣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丁一倪
科技人才崛起:中國領導階層的深刻變化
“十五”科技規劃正式發佈
中國確定未來五年國家科技攻關七大任務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