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界攜手打造“中國牌”
——訪台灣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丁一倪

    正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科學家學術研討會上,菁英們逐個上臺報告著關於奈米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等新進展。望著這一切,台下的丁一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丁先生是這次研討會的聯合主辦單位、台灣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的理事長,台灣大學農化係教授。他認為,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互補互利。兩岸青年科學家共聚一堂,不僅在學術思想、科研成果方面增進了相互了解,更重要的是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與合作研究的基礎。“從尖端科技崛起的週期迴圈看來,二十世紀後期到二十一世紀初是以微電子工業與生物技術産業為主。所以研討會逐屆向更深領域展開,本次即確定以新世紀科技前沿展望為主題,涉及生命科學,奈米技術,吸引了三十七位台灣相關領域科學家參加。我們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的努力,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丁先生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説。

    早在一九八八年,丁先生就率團首次來大陸,參訪了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從此,他數十次往返兩岸,致力推動學術交流。一九九三年丁先生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發起成立了台灣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目前已擁有二十八個專業委員會或研究會,會員發展到四百多人,覆蓋了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多學科。一九九八年,中國科協與該協會商定,定期舉行兩岸青年科學家研討會。從一九九九年舉行第一屆開始,目前已是第三屆。雙方交流規模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

    丁先生認為,台灣科技界較偏重應用研究,以往研究經費比較充足。大陸研究團隊門類齊全,實力雄厚,這幾年對高科技投入增加很多,從事基礎理論研究也獲得政府大力支援。基礎理論研究上取得一點突破,就會對應用研究幫助很大。海峽兩岸在科技交流合作上有很強的互補性。

    在具體研究領域上,兩岸合作也有許多機遇。丁先生説,比如中醫藥科技,大陸頗具水準,如果兩岸攜手在這方面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定有豐碩成果。“那是中國特色,外國人跟我們是比不上的。”

    至於科研與市場的結合,丁先生説,大陸現在高等院校都開公司,注重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但在面向全球的行銷方面略顯不足。這方面,台灣業界大有施展空間。下一步我們協會也將推動兩岸企業界與科學界的交流。

    談及研討會的參加對象為何定位為青年科學家,丁先生認為,青年是未來的希望。科學家的研究生命力最旺盛的時間基本上在四十五歲以下,許多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在這個年齡之前就已經嶄露頭角。所以研討會的參加者也選定在這個年齡以下。兩岸年輕科學家通過交流就有了認識,就有了合作的基礎。

    丁先生最後表示,期盼兩岸科技交流由單項活動,進展到系統性的合作研究。海峽兩岸學術、科技、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將會使兩岸人民受益。更深切期望海峽兩岸青年科學家能在中國心、民族情的共同基礎上,心手相連一起打拼,創造在國際間競爭優勢,為兩岸中國人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中新社2001年07月0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