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科技期刊: 亟需打造國際品牌

    我國國際學術排位世界第八

    科技期刊是反映科學技術産出水準的窗口,是科技工作者進行科技資訊交流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它在科學文獻中佔有特別突出的地位,其學術水準的高低常常與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已發展到約4400種,在數量上已成為科技期刊大國。近幾年來,由於出版業“以規模數量增長為主要特徵向優質高效為主要特徵的階段轉移”,科技期刊基本形成了一個學科齊全、類別配套和較為科學的出版體系。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的逐步發展,科技期刊的整體品質也不斷提高,涌現出了一批學術水準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的優秀科技期刊,在繁榮我國科技文化、推動國民經濟建設、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我國的科技論文和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愈來愈大,據中國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統計,我國被國際權威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以下簡稱SCI)、《工程索引》(以下簡稱EI)和《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以下簡稱ISTP)收錄的論文數,在1994年首次排名世界第10位後,1997年和1998年穩定在第9位。1999年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三大檢索系統收錄我國論文46188篇,比1998年增加11185篇,增長32.0%,佔收錄總數的3.27%,國際學術排位再次提高,取代俄羅斯,上升至第8位。在著名期刊《自然》和《科學》上以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數也有所增加,分別達到了8篇和10篇。我國科技期刊在1998、1999年兩年無論是總體的平均影響因子、各學科的平均影響因子以及平均載文量均有所改觀,出版週期較前幾年也有較大縮短,影響因子大於1.00的期刊已上升至7種。被世界六大檢索系統收錄的科技期刊也在逐年上升。1999年《SCI》收錄我國論文1357篇,《EI》收錄我國論文13155篇,其中有2733篇和8324篇是分別刊登在國內期刊上,分別佔論文總數的20.46%(比上年增長1.96%)和63.27%(比上年增長13.276%),這説明我國的基礎研究、工程技術研究水準和科技期刊的學術品質在不斷提高。

    科技期刊尚未反映出我國國際學術水準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反映期刊在科學交流中的學術影響力和受重視程度的影響因子在我國科技期刊中普遍偏低,我國科技期刊的出版週期與世界優秀科技期刊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儘管近幾年進入國際著名檢索系統的期刊數有較大增長,但總數仍不盡如人意。1999年進入《SCI》的期刊為14種,佔收錄總數的0.39%;進入《EI》的期刊為96種,佔收錄總數的3.50%;進入《科學文摘》(SA)的期刊為117種,佔收錄總數的3.20%;進入《科學技術文獻速報》(CBST)的期刊為132種,佔收錄總數的2.64%;進入《文摘雜誌》(AJ)的期刊為193種,佔收錄總數的0.95%。在這些被收錄的期刊中,真正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刊物數量很少。像英國的《自然》、美國的《科學》以及德、法等國創辦的一些科學雜誌,水準很高,得到世界公認,可作為世界科學成果評價依據的科學刊物,我國還沒有一種。由此看來,我國科技期刊並沒有完全反映出我國已達到的國際學術水準,這和中國知識創新實力、科學水準和科學素質的實際水準很不相稱。

    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科技期刊對科學技術的傳播、引導和推動。所以我們必須急起直追,儘快提高科技期刊的整體水準,創辦一批國際一流科技期刊。

    面向新世紀加快發展中國科技期刊

    中國科技期刊要提高品質,進一步走向世界,首先必須具備國際競爭的實力,而雄厚的實力一要靠豐富的稿源,二要靠期刊的整體品質。我國目前已擁有一批世界級的科學家,他們在許多領域享有相當高的地位,寫出了一批高品質的學術論文。但多年來,中國科技期刊面臨的嚴峻挑戰是國外期刊對我國優秀稿源的爭奪。我國的科學研究整體上正處在追趕世界的階段,同時由於科技刊物自身的影響及國內科研成果評價導向等因素,國內優秀的學術論文大多流向國外。

    造成這一嚴峻現實的重要原因,是國內科技期刊發表週期過長,而這同時也是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瓶頸”所在。知識的生産週期包括論文的撰寫週期和出版週期,據有關研究統計,我國科技期刊論文的發表週期平均為14.1個月。如果研究週期與發表週期大致相同,即使它有較高的引用率,也只能出現在3年以後,其影響因子也就大大降低,價值也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迅速貶值。其實,隨著資訊檢索技術的發展,知識生産的前期,即課題的檢索、調研時間已大為縮短,目前最先進的圖書情報系統,平均每1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個課題的檢索。所以,知識生産的“瓶頸”在相當大程度上表現在知識鑒別和出版的速度上。國際上論文發表週期為6—8個月,以《科學》雜誌為例,刊期為週刊,論文發表週期為2—3個月。相比之下,我國科技學術期刊至今尚無一家週刊,除個別半月刊、少量月刊外,大部分仍為雙月刊、季刊。這如何能適應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又如何吸引高品質的優秀學術論文。因此,改變刊期,縮短出版週期,提高論文的時效性和即時指數是吸引優秀稿件的有力措施。

    妨礙我國科學家把優秀論文投向國內刊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國內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不高。影響因子是評價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它是通過引文分析法,從資訊反饋角度來測度科技期刊學術思想的輸入深度和輸入廣度。據1999年《期刊引證報告》(JCR)的統計結果,國際期刊影響因子>10.0的有61種,5—10的有138種,1—5的有1996種,平均影響因子為1.365。而我國1999年科技期刊影響因子最高的《礦床地質》,僅有1.487。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統計的1372種統計源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0.208,和國際期刊相差甚遠。造成國內科技期刊影響因子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論文參考文獻偏少是一個主要原因。由於影響因子是通過對參考文獻的統計和計算求得的,因而論文中的引文數與相關期刊的影響因子有直接聯繫。已有資料表明,20世紀70年代初《ISI》數據庫的論文平均引文數為12,而我國1998年科技期刊(1286種)的平均引文數為6.58,且中、外文引文數比為2.79:3.79。因此,我國科技期刊要想走向世界,合理提高引文數量與水準不可忽視。而在注重引用國際最新論文的同時,也應充分重視國內一些重要期刊的文獻,編輯應避免人為地限制參考文獻的數目,以免造成漏引和暗引,從而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和被引率。

    另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是語言障礙。1999年,我國科技期刊進入《SCI》為14種,僅有《中國藥理學報》、《化學學報》、《高等學校化學學報》3種為中文版,其餘均為英文版。1999年,在被《SCI》收錄的1442種發表我國論文的期刊中,英文期刊為1436種;收錄的13357篇論文中,中文的僅為646篇。這樣的事實對科技期刊界來説值得深思,我們是否可以辦一些遵循國際標準的英文版刊物,力爭實現作者、讀者的國際化。一些重要的核心期刊,在辦好中文版的同時,也可出英文版。而對於中文期刊,也應加大英文摘要的篇幅,以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

    總之,21世紀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依託國家經濟、科技水準的提高,依靠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以及暢通的國際發行渠道,需要多方面的通力支援與合作。

    

    光明日報 2001年7月19日



中學生雜誌不讀也罷!
中國期刊方陣開始集結
醫學權威雜誌《迴圈》出中文版
越來越軟的封面:美國新聞週刊的生活化傾向
高檔科普雜誌:尷尬面對重重難關
福布斯靠辦雜誌起家
世界科技雜誌頭條
旅美中國兄弟學者雙雙在《自然》發表論文
美出版商相中中國消費型雜誌
2001年,期刊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