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有意識?

    設想一下那些我們所吃的動物、所獵殺的動物、作為害獸而捕殺的動物,以及作為寵物所飼養的動物原來比我們以前想像的更“像我們”———它們同樣具有意識。我們應當怎麼辦?

    喜愛動物的朋友一定都有這樣的體會,這些小生靈(如貓、狗之類)是多麼的通人性,識人意,悟人趣,更不用説,在不少民間傳説中,動物常常被賦予許多擬人化的特徵,令人生出無比的哀憐或是喜愛之情。但是,另一方面,從刻板的正規教育中,我們獲知的情況卻是,人是萬物之靈,人有文化,有思想,當然還有道德品質,愛國情感等;而動物,無論它看上去多麼機敏伶俐,本質上,它們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本能,是被遺傳程式所決定,與人類的智慧不可同日而語。那麼,動物到底有沒有意識?説到意識,這似乎是一個哲學名詞,不由得令人懷疑動物的意識是否能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在這個比較崇奉科學的年代,我們顯然不願看到對此的一種思辯的論證。值得慶倖的是,我讀到了一本書,它使我深信,動物的意識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就是瑪麗安斯坦普道金斯的“眼見為實———尋找動物的意識”。

    從開篇到書的末尾,作者都坦陳:意識的本質是什麼,我們人類所知道的依然是冰山的一角,我們所獲得的關於意識的證據依然是支離破碎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用類推法去揣摩其他物種的心理世界,嘗試從它們的視角來看待事物,通過一些構思精巧的實驗,試探在失去什麼的情況下動物的反應最強烈,從中我們了解到,它們能夠從複雜的環境變化中相互學習,有高精度的分辨能力和高超的記憶。比如,一隻麻雀在一塊草坪上發現麵包屑時,由於以前它曾被貓在那裏追殺過,於是,它不是立即飛向美味的食物,而是先呼喚同伴的加盟以減小危險的系數,儘管這次它沒有發現埋伏在草叢中的貓,但它鳴叫的頻率與它的饑餓程度,食物的多少,季節的冷暖,危險的大小,周圍鳥的數量等因素有關,在這短暫的瞬間,麻雀要面對一系列的選擇,而每個選擇又有若干的選項,這種複雜的情況並不能充分説明麻雀在有意識地權衡利弊,但至少使我們有理由懷疑過去的傳統觀點,即簡單地認為動物的行為僅是機械的,出自於盲目的本能。如果説學習應付複雜的環境是意識的萌芽,那麼,某些動物可能擁有類似于我們的原始狀態的意識。但有時我們卻會高估動物的意識。在20世紀的德國有一匹據説能計算、讀、拼寫的馬,被稱之為聰明的漢斯。只要人們給出一些算術題,它就能通過蹄聲來給出答案。這真是太神奇了。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它只是在捕捉訓練師微妙的眼神和不經意的動作,而不是真的像訓練師認為的那樣在計算,它很聰明,善於捕捉人類都難以察覺的線索,但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一種智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訓練師本人並不是有意作弊。這就是説,他並沒意識到正是他的神情給動物以一種暗示。這就提醒我們,針對動物所做的實驗,在得出結論時,必須萬分小心。在接下來的敘述中,作者進一步用構思精巧的實驗排除了否認動物有意識的一個個障礙,在這些實驗中,動物面對的是全新的情景,除非它們能思考,否則我們難以找到更合理的解釋。

    一次又一次我們驚詫于動物的表現。雞群中有著嚴格的“啄序”,鴕鳥通過蛋的通氣孔來排除異己,黑猩猩的騙術相當高明,如果政治家在做決策時,能有蜜蜂的精確和效率,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掩卷沉思時,或許你仍疑惑動物是否有意識,但你無疑會用一種不同的眼光來注視動物的世界,也是我們共同的世界。在一個人們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進化足跡,基因工程可以輕易地跨越物種的界限,人的意願將左右未來的發展的時代,嘗試從不同物種的不同感官中去了解世界,從不同的動物的內心中去探尋自然的奧妙,從極其相似于我們,但被我們極其蔑視的動物身上尋求智慧,這對於我們人類是多麼的必要,卻又被多少人輕視啊。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原書的書名為“ T hrough our eyes only?”它的意思為:“難道只能通過我們的眼光?”譯為“眼見為實”是否會有些誤導?這也許反映了多少年來,人們惟我獨尊地認為,只有人類才擁有意識,才能居高臨下地去看待其他生命,現在當我們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去探索動物的內心時,我們發現,在動物內在的精神世界中,它們也在思考,也有情感,在毛髮、鱗片、羽毛覆蓋下的大腦中,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而其中的有些恰恰是人類所不能體驗的。

    《科技日報》2002年1月25日

    


關注克隆動物健康
俄發現一種能在冰洞中冬眠的魚
美國科學家發現世界上最小的蜥蜴
保護動物 大家都來出點力
動物到底有沒有“方言”?
張呂萍:十年與小動物相伴
嚙齒動物的刺用處多
科學家發現5.3億年前的“新”動物門
螞蟻是怎樣溝通的?
當人的路擋了動物的路
動物為什麼不會迷失方向
美科學家破解“貓有九命”之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