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點台灣“立委”及縣市長選舉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劉佳雁

    12月1日,喧囂一時的台灣地區“立委”、縣市長選舉落下帷幕。民進黨出乎意料地取得歷屆“立委”選舉中的最好成績,一舉躍升為“立法院”內的第一大黨;國民黨席次大幅滑落,失去了長期主控“立法院”的第一大黨地位;初試啼聲的親民黨和“台灣團結聯盟”分別獲得46席和13席,奠定了在島內政壇上的地位;新黨幾乎全軍覆沒,無黨籍及其他勢力共獲10席。23席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和民進黨分獲9個縣市,其他政治勢力分據了其他5個席位。激情的選戰硝煙散去之後,台灣政局未來如何演變、各主要政黨間如何合縱連橫,再度成為各界關注和觀察的焦點。

    結果意外 大盤未變

    這次“立委”和縣市長選舉是繼去年台灣地區領導人改選、實現政黨輪替後的首次“立法院”和縣市長改選,其結果直接攸關朝野各政治勢力的實力消長和它們未來幾年在島內政壇上的地位,故島內6個主要政黨和無黨籍勢力無不傾全力投入選戰,參選異常激烈,選情錯綜複雜。據統計,此次選戰計有455人參與角逐176席區域和原住民“立委”、88人爭搶23席縣市長,爆炸的參選局面增強了選舉激烈的程度,也增加了選舉結果的不可預測性。

    根據選前民進黨和國民黨內部及其他各種民調評估,國、民兩黨“立委”席次在83席上下,實力相差僅2~5席,縣市長上民進黨穩定12席左右,國民黨穩定7席。但是,選舉結果國民黨在“立委”中大幅挫敗,席次由上屆當選的123席大幅減少至68席,得票率為28.56%,較上屆的46.43%下降了近18個百分點;民進黨大勝,席次由上屆的70席大幅上升至87席,得票率也由上屆的29.56%攀升至33.38%;親民黨和“台灣團結聯盟”分獲46席和13席;新黨席次由上屆的11席劇減至1席。無黨籍及其他勢力在激烈的政黨競爭的擠壓下,空間壓縮、影響力下降,比上屆的21席減少了11席。

    民進黨獲勝、國民黨大敗以及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席次大有斬獲的結果雖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但這一結果並未改變島內政壇上以國、親兩黨為代表的“泛藍軍”和以民進黨、“台灣團結聯盟”為代表“泛綠軍”兩大陣營在總體實力上的對比。

    從“立委”選舉來看,“泛藍軍”和“泛綠軍”兩大陣營席次分別為115席和100席,其佔“立法院”225席的比率分別為51.1%和44.4%,雙方得票率總和分別是49.98%和41.14%,“泛藍”與“泛綠”相差近9%。而就民進黨本身來説,其得票率較上屆僅上升了4%,較2000年大選時的得票率39%還低了近7%。這種結果基本反映了兩大陣營目前各自的發展現狀,民進黨的實力和支援基礎依然沒有突破三分之一的既有框架,“立委”選戰的勝利並不意味著對陳水扁的信任,更不意味著“台獨”民意的上升。

    另外,縣市長選舉上,國民黨扭轉了上屆僅控制本島5個農業縣市和外島的不利局面,奪得9個縣市長,加上親民黨、新黨的4個縣(苗栗縣由親民黨推薦),“泛藍軍”執政人口從上屆的28.4%上升至43.86%;民進黨等“泛綠”雖奪得中南部的彰化、嘉義等縣,但丟掉了桃園縣、台中縣市、新竹縣市、基隆市等具有指標意義的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縣市,地方執政人口也從上屆的71.5%劇減至54.7%,與“泛藍軍”在地方政權主導權上的差距大大縮小。

    總體來看,島內政治生態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泛藍”、“泛綠”兩大陣營選票穩定,其票源流向基本上在各自陣營內部進行。

    多種因素作用 選戰策略主導結果

    造成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獲勝,國民黨慘敗,親民黨和“台灣團結聯盟”取得較好的成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民進黨來看,受限于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固然面臨拓票的困難,在群眾基礎未擴大的情況下席次和得票率仍雙雙上揚,根本原因就在於競選策略的成功。

    具體而言,表現在:首先是民進黨充分利用執政黨所掌握的豐沛行政資源,採用保守提名策略,有效地化解了黨內因提名所導致的矛盾,包括“總統府”、“行政院”和黨中央協同作戰,全力輔選,也有效地拉抬了選情。其次是利用選民渴望政局穩定的心理,將政經亂象歸咎於“朝小野大”和在野政治勢力的抵制與不配合,從而有效地躲開了在野黨對其執政缺失的攻擊。再者是強力“查黑金”、“反賄選”,壓縮了國民黨地方派系綁樁買票的空間。最後是“配票”策略成功,最後關頭民進黨在台北縣市、高雄市和台南縣等地發出強制配票令,使這些選區的候選人幾乎全數當選,提升了提名人的當選率。有輿論認為,“民進黨的安定牌、查賄牌,乃至最後關頭的配票策略,都使民進黨靠基本盤面,搶下最多席次”。

    從國民黨來看,未能走出2000年大選敗選的陰影和策略失誤是主要原因。過去一年多來,國民黨始終未走出敗選陰影,黨內改革走樣、成效不彰,未能建立具有凝聚力的領導核心。而且,在喪失執政權後,仍以老大自居,導致國、親合作破局;選戰關鍵時刻,針對黨內部分候選人大肆炒作“國民合作”和陳水扁拋出的“國家安定聯盟”,毫無應對措施,使支援者無所適從,在親民黨和“台灣團結聯盟”的乘機擠壓下,“立委”選舉出現了支援者自動分流選票的現象。從結果可以看出,國民黨在高雄市南區全軍覆沒,台北和中南部地區現任“立委”落選者比例甚眾,“台灣團結聯盟”對其本土票源的蠶食和親民黨對其外省票源的分票效應明顯。此外,國民黨高額提名的提名策略,造成“泛藍”陣營票源重疊也是其失利的重要原因。

    台灣政局動蕩多變

    表面上看,選舉結果增加了民進黨利用執政資源主導政局的籌碼,民進黨政權的地位也相對鞏固,但是,這種實力上的量變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台灣政局“朝小野大”的格局。選後,民進黨高層並未表現出勝選後的“喜悅”,相反主要領導人都相當低調,反映出該黨未來執政仍然面臨諸多嚴峻挑戰。

    其一,陳水扁當局難以擺脫“立法院少數”的困境。民進黨加上“台灣團結聯盟”的“立委”總數只有100席,與“立法院”113席的過半數門檻仍有一段距離,而“泛藍軍”則佔據115席的過半席次,加上多位與其理念相近的無黨籍“立委”,“泛藍軍”仍佔據“立法院”的多數地位。如果陳水扁不能有效地分化“泛藍軍”,今後“立法院”居少數的地位將使其在“立法院長”改選、“新內閣”組成、總預算案的通過、法案的審查、大陸政策的制定等議題上,面臨來自“泛藍軍”的強力制衡,施政難以平順。

    其二,陳水扁避開黨對黨協商,強力推行“國家安定聯盟”主導政局的圖謀也不會一帆風順。陳水扁選前拋出“國安聯盟”,主要目的是企圖聯合“台灣團結聯盟”、利用官位和資源拉攏部分國民黨“本土派立委”及無黨籍人士,擺脫執政以來的“少數”困境,同時進一步分化、削弱“泛藍軍”。但是,這著棋一開始就遭到了國、親兩黨的強烈抵制和島內輿論的譏評。而且,聯盟的運作也會加劇民進黨內部權力分配不均的矛盾以及加入者的要挾與勒索。因而聯盟能否收買近20位入夥者,穩定運作,有待進一步觀察。

    其三,陳水扁當局與李登輝、“台灣團結聯盟”之間的矛盾將激化。選後,李登輝立即致電陳水扁,要求其支援王金平連任“立法院長”,其對選後政局施加影響力的企圖心暴露無遺。李還籌組“群策會”牽制陳水扁,陳如果要擺脫李登輝的控制,勢將凸顯和激化雙方的矛盾。

    其四,“泛藍軍”整合出現新局面,但“聯合反獨抗扁”仍是主流。選舉結果表明,國民黨繼2000年大選後再次受到重大挫敗,這對一年來銳意改革、企圖喚起支援者熱情,以東山再起的國民黨來説無異是雪上加霜,在民進黨、李登輝的分化下,國民黨面臨著進一步分裂的新危機。而且,國、親兩黨此消彼長的態勢,增加了親民黨在朝野間合縱連橫的籌碼,在“泛藍”陣營的發言權擴大,也增強了相互間防範的心理。但是,面對共同的敵人,民進黨和陳、李千方百計分化裂解的嚴酷政治現實,係出同源的“泛藍軍”為共同對付陳、李,逐步走向合作的可能性加大。宋楚瑜表示,“‘泛藍軍’合作是大勢所趨”。選後,兩黨都出現了國、親整合的聲音,顯示國、親合作“反獨抗扁”仍是主流。

    《北京青年報》 2001年12月06日


國民黨檢討選舉認為人才取向極為重要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張銘清首評2001年台灣選舉
台灣選舉結束 兩岸關係增變數
阮次山分析台灣“選舉”結果:國民黨為何失敗?
零距離感受台灣選舉
國民黨為何敗選?
——台灣年底選舉結果評析
蔡英文:島內選舉後兩岸政策不變
臺輿論認為選舉結果將使島內政局大洗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