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為何敗選?
——台灣年底選舉結果評析

劉 紅

    12月1日,台灣地區第五屆“立委”和第十四屆縣市長選舉決出結果:民進黨奪得“立委”87席,增加近20席;縣市長9席,減少3席。國民黨奪得“立委”68席,輸掉45席;縣市長9席,增加1席。首次參選的親民黨奪得“立委”46席、高於預估數;拿下縣市長2 席。新黨奪得“立委”1席,輸得過多;首次奪得縣市長1席。首次參選的臺聯黨奪得“立委”13 席。無黨籍有“立委”10席,減少5席。

    此次選舉,可以説是過程複雜、結果意外、影響惡劣。

    國民黨為何敗選

    這次“二合一選舉”的造勢活動實際上從去年3月政黨輪替之後就開始了。今年以來尤其是民進黨執政一週年以後更是高燒不退,整個社會運作過程幾乎全部罩上選舉的影子。此次選舉參選人眾多,過高的參選率和過低的當選率使得選舉過程高潮疊起,固票綁樁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二合一選舉”之所以如此引起朝野政黨的重視,首先,是選舉本身的意義決定的。選舉就是對政治利益的重新分配。“立法院”是台灣地區政治運作中心,一個政黨擁有多少席“立委”決定其在政治上有多大的發言權;因為縣市長比“部長”還少,當選縣市長多少就意味著獲得多少地方執政權。因此,朝野政黨全力撲在選舉上是可以理解的。其次,是此次選舉的特殊意義決定的。此次選舉是政黨輪替後的第一次選舉,各黨都寄予很大希望,從性質上講成為多黨參加、泛藍和泛綠兩大陣營對決的一次政治格鬥。執政黨力圖通過選舉改變執政的困境,在野黨旨在通過選舉增加制衡執政黨的信心和合法性,雙方既要為一年多來的政黨輪替進行總結,也想為下一步的演變創造條件。

    此次選舉中,民進黨、臺聯黨和親民黨三黨結果基本與預期相符,國民黨和新黨意外跌落過多,主要原因有:

    首先,民意態勢所致。台灣地區的社會基本矛盾已經由“戒嚴時期”的民主與專制的矛盾,轉變為“憲政改革”以來的統與獨的矛盾,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選民結構不會輕易流動,民意基本處於泛綠軍四成、泛藍軍六成的狀態,此次選舉結果也沒有能夠大幅度打破這一態勢,泛綠軍得票41%,增幅有限;泛藍軍得票五成,但這是受66%的低投票率影響而下降的結果,總之泛藍軍的支援群體沒有崩盤,泛綠軍的支援群體沒有急劇攀升,但是民進黨當局的氣勢有所上升。

    其次,執政當局拉攏選民手腕高明。民進黨最大的成功就是把非説成是,把白説成黑。為掩蓋上臺以來執政幾無業績、兩岸關係緊張、經濟衰退不止、露骨分化對手的劣跡,在助選中以挑起統獨之爭來激活泛綠陣營支援者,主導競選議題,文宣戰仗仗點中國民黨要穴,異常老練地推卸責任,嫁禍于泛藍軍,終於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

    第三,泛藍軍支援陣營一分為二。國民黨處在被李登輝毒害後進行調整的過渡期,實力和形象遠未完全恢復,脫離廣大選民,在選舉中又被動迎戰,面對李登輝和民進黨當局的以“外來政權”、“賣臺”和“政局亂源”等抹黑攻擊下反擊不力,再加上選戰策略上的一些失誤,造成如此敗局。

    當然,國民黨失敗的根源是李登輝主政期間的破壞,把國民黨一分為二是今天國民黨悲劇的主因。因此,親民黨的勝利固然有“宋楚瑜現象”、選舉策略運籌得當、支援群體相對穩定等因素,還有就是得益於陣營內部一部分對國民黨改造缺乏信心、對新黨戰鬥力失去信心的政治力量支援。

    兩岸關係不容樂觀

    選舉結束,敗者當然忙著總結經驗和反思,勝者趾高氣揚準備履新,但是人們更關心的是選舉結果的影響。

    一是政局繼續動蕩不安。

    此次選舉的焦點之一是爭奪對政局的主導權,“五黨不過半”、“三贏二輸”的選舉結果、選舉過程中關於選後“內閣改組”問題進行的爭論,預示著選後政局不會平靜。

    首先,“憲政危機”依然如故。雖然民進黨是第一大黨,但遠離穩定執政所需要的目標,即使加上臺聯黨的13席達到100席,離過半多數相差13席,在“立法院”還是少數黨,執政基礎沒有根本性的改善。由於,民進黨已經成為第一大黨,已經具備“聯合內閣”主導權,但是在“國安聯盟”問題上,“為誰聯合”、“與誰聯合”和“如何聯合”將會成為“憲政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

    第二,朝野之爭依然如故。從選舉結果看,民進黨的政治態勢有所擴張,但朝野政治版圖沒有出現顛覆性的變化,在這基礎上的朝野之爭不會終止。泛藍軍的戰鬥力強弱在於能否團結,當然他們在選舉期間難於合作,選舉之後聯合問政卻是勢在必行而且是必然能夠做好的事情。因此朝野之間在選後,尤其是在明年2月1日新科“立委”上任以後,將圍繞“立法院長”改選、“閣揆人選”、政黨如何聯合、“國安聯盟”登場等議題,展開激烈競爭。

    第三,國親兩黨分合難定。選舉之後,國民黨面臨的難題是如何防止“指標性人物”的出走,“指標性人物”面臨的難題是選舉之後政治資本已經大為降低、投靠泛綠軍難有大的發展。對泛藍軍來説,佔有過半數的民意,但在各自為戰的情況下,對民進黨而言則處於劣勢。因此國民黨的分裂帶來慘痛的教訓,必須引起泛藍軍內部足夠的重視。

    由於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的席次有所上升,因此台灣地區領導人會更加囂張;由於沒有獲得過半多數因此上升的席數沒有決定意義,因此他的日子同樣不好過。

    二是兩岸關係繼續緊張。

    此次選舉焦點之二是統獨兩大陣營對決,泛藍軍拿下115席“立委”、12席縣市長和過半的得票率等於告訴大家,台灣維持現狀和反對“台獨”的民意依然是主流。但是也應該看到,“台獨”勢力為扭轉民意態勢,爭奪台灣前途主導權,極力把選舉變成加速“台獨”、穩定“台獨”支援者隊伍的重要途徑,以所謂“愛台灣和賣台灣”劃線,熱炒“兩岸牌”,惡化兩岸關係。

    首先,反對“一國兩制”。“台獨”勢力對此次選舉,一再宣揚是“本土與非本土、愛台灣與賣台灣的對決”,陳水扁更是“創造性地”把“一個中國”、“一國兩制”、“九二共識”等於“消滅中華民國”和“賣臺”捆綁到一起,“五位一體”否認“一國兩制”。

    其次,否認“九二共識”。陳水扁聲稱“找遍了材料,找不到‘九二共識’”,“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沒有,要他接受,“這是強人所難”。否認“九二共識”,實質上就是封死了兩岸復談的唯一通道,也使得近期緩和與發民兩岸關係成為不可能。

    第三,阻撓兩岸經貿。陳水扁選舉後關於兩岸經貿的如意算盤是,把因為內部投資環境不良而急於向外發展的臺商資金強留在島內,無視經貿雙向原則而把大陸産品限制在島外,把兩岸一致要求的“三通”儘量往後拖,為“大陸熱”降溫。

    第四,利用入世鬧事,加速“台灣問題國際化”。選後的政局告訴人們,大陸政策依然是在野黨與執政當局的主要攻防點,因為陳水扁決不會停止製造“台獨土壤”和破壞兩岸關係的言行,所以兩岸關係近期內難有緩解可能;因為泛藍軍在維持現狀主流民意支援下決不會停止反對“台獨”和發展兩岸關係的舉措,所以陳水扁阻撓兩岸經貿和交流的圖謀不可能實現。

    三是島內經濟繼續衰退。

    此次選舉焦點之三是拼經濟,讓人們失望的是,從選舉結果看,很難帶來發展經濟、解決就業的佳音。

    首先,無視各界拼經濟呼聲。針對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的經濟衰退局面,“拚經濟”成為在野各黨的主要選舉訴求,陳水扁為此主導選戰議題,倒打一耙,嫁禍於人,誣稱連戰是“台灣社會的亂源”,經濟衰退是在野黨搗亂所致。民進黨當局把矛頭引向在野黨,説明沒有拼經濟的願望。

    其次,執政黨難有靈丹妙藥。民進黨之所以嫁禍於人,更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拼經濟的辦法。從台灣地區領導人所作所為看,權欲獨欲作秀欲三欲膨脹,唯獨沒有搞好經濟為民服務的慾望。民進黨當局的工作重點始終是在實現“台獨”上。

    第三,經濟發展環境不健全。眾所週知,台灣經濟衰退主要是執政當局決策失誤所導致,選後更是政局繼續混亂,不可能為恢復和發展經濟創造合適的政治、社會和兩岸關係環境,經濟衰退難有了時。

    隨著選舉結束,政客們的遊戲暫告一段落,只是動蕩不定的政局還要動蕩下去,衰退著的經濟還要繼續衰退下去,過著緊日子的老百姓還要繼續過緊日子,這就是台灣同胞在“選舉過後難開顏”的原因。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

    人民網 2001年12月05日


國民黨敗選 章孝嚴拜兩蔣陵寢淚流滿面
趙守博成為因國民黨敗選辭職並獲准的第一人
蔡英文:島內選舉後兩岸政策不變
臺輿論認為選舉結果將使島內政局大洗牌
林豐正為立委敗選負責向連戰提書面辭呈
學者認為台灣選舉結果反映選民盼望局勢穩定
台灣選舉結束 各黨有喜有憂
台灣23個縣市長選舉全部揭曉
台灣“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揭曉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