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諾貝爾文學獎 飄忽不定的“理想主義”作品

    北京時間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佈將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移民作家、現年69歲的維蘇奈保爾。奈保爾是當代最有成就的英國移民作家之一。他的《米格爾街》、《河灣》、《島上的旗幟》等眾多作品獲得毛姆獎、布克獎等眾多英國重要文學獎項,並且1990年被英國女王授封為騎士。他的獲獎在許多人的意料之中。

    但就如每年的情況一樣,今年的獲獎結果也引起了一些爭議。記者採訪了我國著名的瑞典文學研究家李之義先生,請他將文學獎的評選情況作一全盤的介紹,情況一明,浮議自息。

    根據諾貝爾的遺願,文學獎將主要頒給那有“富於理想主義的文學作品”,僅從這一標準看,文學獎就不是專門頒給那些“文學冠軍”的。況且百年以來,關於“理想主義”的定義是眾説紛紜,瑞典文學院的評選標準也因此飄乎不定。

    每年獲獎者的有關推薦建議應在2月1日前報送諾貝爾評選委員會,建議不是必須附帶理由。文學院院士、其他國家的相應機構的院士、文學和語言教授、過去的文學獎獲得者、各國的作協,都有資格推薦。評選委員會每年約可收到300份推薦。4月,這份名單縮小到20個左右;9月,名單縮小到5人。某候選作家獲獎與否,與瑞典文學院十八院士中有無專人研究,有相當的關係,而這十八名院士是終身制,去世一名補進一名。他們也不可能把世界各國的優秀作品讀遍。從這一意義講,諾貝爾文學獎有其片面性,作家和文學愛好者不必把評獎結果看得過重。

    但李先生最後也強調,在至今為止的所有獲獎者中,三分之二還是得到了世人的廣泛認同。

     北京青年報2001年10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