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科普翻譯你怎麼了

張振勝

    “譯者們的英文水準只要看幾個書名的譯法就可略知一二。268頁,Quantum Theory and Beyond被譯成《量子理論及其背後》,把Beyond當作了behind。於是,海森堡著名的Physics and Beyond也就成了《物理學及其背後》(274)。最可笑的是,《尋找薛定諤貓》本身也有問題。查版權頁,原書分別為:Schrodinger's Kittens and the Search for Reality和In search of Schrodinger's cat:The Starting-World of Quantum Physics Explained。前者意為‘薛定諤的貓與實在研究’,後者意為‘探索薛定諤的貓:量子物理所闡釋的奇異世界’,一個都沒有譯全。就算是中文出版者有權更改書名,但是後者顯然錯了”。

     最近,時常在網上看到對科普翻譯品質的批評,大驚之餘不由得汗顏,我們日常所津津樂道的經典科普著作竟還有如此多的硬傷,若不是有高人點評,真的不知道還會有如此之事,有些科普著作翻譯簡直就是誤人子弟,這也太過份了。

     《尋找薛定諤的貓》是一部在國外廣受好評的科普著作。(埃爾溫薛定諤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創立了現在被稱為量子力學分支中的一個方程。量子理論是20世紀科學的最大進展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説,它比相對論具有更大意義。但由於量子力學對傳統觀念所帶來的巨大衝擊,連“量子”的提出者在內都想盡各種辦法拒絕它,和做出各種調和性的解釋。事實上,薛定諤就被量子力學的結果弄得心神不安,他不喜歡波粒二象性的二元解釋以及波的統計解釋,試圖建立一個只用波來解釋的理論。薛定諤嘗試著用一個理想實驗來檢驗量子理論隱含的不確之處。設想在一個封閉的匣子裏,有一隻活貓及一瓶毒藥。當衰變發生時,藥瓶被打破,貓將被毒死。按照常識,貓可能死了也可能還活著。但是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存在一個中間態,貓既不死也不活,直到進行觀察看看發生了什麼。)該書作者是約翰格利賓(John Gribbin),此人是英國著名的高産的科學讀物作家,天體物理學博士。他寫的費曼傳記《迷人的科學風采》在國內已經被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翻譯出版,他的書應該是不錯的,可是在國內引進並翻譯出版後,就招來了批評。一署名笑書生的在網上發表文章《迷失在中文之中的薛定諤貓——點評〈尋找薛定諤的貓〉》,表達了他的憤怒:“大略地翻閱了一下,感覺確實很像一本好書。令我疑竇初開的是,譯者多達五位。他們是:張廣才、許愛國、謝平、張平、程太旺。五個人捉兩隻貓,未免太多了。果然,稍加閱讀,便讓我怒火騰胸,笑容滿面。其不成章法,自相矛盾隨處可見”,“譯者們的英文水準只要看幾個書名的譯法就可略知一二。268頁,Quantum Theory and Beyond被譯成《量子理論及其背後》,把Beyond當作了behind。於是,海森堡著名的PhysicsandBeyond也就成了《物理學及其背後》(274)。最可笑的是,《尋找薛定諤貓》本身也有問題。查版權頁,原書分別為:Schrodinger's Kittens and the Search for Reality和Insearch of Schrodinger's cat:The Starting-World of Quantum Physics Explained。前者意為‘薛定諤的貓與實在研究’,後者意為‘探索薛定諤的貓:量子物理所闡釋的奇異世界’,一個都沒有譯全。就算是中文出版者有權更改書名,但是後者顯然錯了”。

     北京大學副教授劉華傑也撰文《AAAS如何成了“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誰造成了是人都敢譯的格局》,批駁今年出版的《科學的製造:在自然界與社會之間》一書譯者的基本專業知識的缺乏,比如譯者將美國《科學》雜誌的版權是人們熟悉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竟然譯成了“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讓他覺得很難想像。

     類似的錯誤一再發生,不由得讓人發出疑問:科普翻譯你怎麼了?

     科普翻譯出錯從表面上看,當然是譯者的問題。據一些科普翻譯作家介紹,他們最多一天也就譯三、四千字,有時一天只譯幾百字甚至幾十個字,國外學者一生能有幾部翻譯著作就算是不錯的成就。而在有些不負責任的出版社那裏,由幾個並非研究科普、關心科普的“高手”幾個月內就能“攢”出一套科普書,在數量上可以直追國外先進水準。

     科普翻譯可以説是一項高難度工作,對譯者有很高的要求。這在科學文化界基本上是大家的共識:科普翻譯要有比較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外文好、有關於科學的文化背景。有時一個典故,一段引文,甚至一個術語,都得用幾天時間去查詢。

     由於現行教育制度的缺陷,理科學生具備良好文字素養的比較少,譯出的東西準確性可能較高,卻往往生澀無味。而文科學生具備較高科學素質的更是寥寥無幾,固然大多數人並不會犯“特殊相對論”與“一般相對論”這類誇張的錯誤,但面對他們的譯作絞盡腦汁把一個奇怪的詞還原成英文,真的是很累。真正兩樣都全的人也有,但他們通常並不願意做翻譯,這就涉及到現行科普出版的一些弊端,比如稿酬低,沒有固定的翻譯作者等。

     古人將翻譯的標準歸納為三個字“信達雅”,現今許多科普作品的譯本停留在“硬譯”水準,要“達”已經勉強,“雅”就更別提。現在甚至連“信”也做不到。有人建議,科普翻譯若真想達到一定的水準,需要出版社培養一批固定的翻譯隊伍,提高科普翻譯的稿酬,建立良好的市場機制,促使一批文理兼修、中英文語言能力都很出色的人來投身於科普翻譯大業。

    

    《中華讀書報》2001年8月3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