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美國著名女作家韋爾蒂逝世

黃梅

    美國女作家尤多拉韋爾蒂(Eudora Welty)于7月23日在家鄉密西西比州的傑克遜市安然辭世,享年92歲。7月26日,人們為她舉行了樸素的葬禮,有700多人前往參加。諸多作家和美國各主要報刊紛紛對韋爾蒂的逝世表示哀悼。

    韋爾蒂生於傑克遜市一個富裕家庭,1929年畢業于威斯康星大學英語系,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931年大蕭條時期回到家鄉,在當地謀職,工作之餘開始練習寫作。她曾為州政府的一個廣告部門工作,三年內走遍全州各地,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大蕭條時期的密西西比成為她日後寫作的重要素材。韋爾蒂終身未婚,住在父親留下來的老宅裏,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寫作。她一向不喜拋頭露面,晚年更是深居簡出。

    韋爾蒂和她的同鄉威廉福克納同屬20世紀美國“南方文藝復興”的頭一批代表人物。他們出生在19、20世紀之交,趕上了美國南北戰爭後南方經歷大變化的年代。這是他們的痛苦,也是他們的幸運。對他們來説,舊南方的鄉村和小鎮仍栩栩如生地“活”在他們的記憶裏,同時新的現實又已經在他們眼前展現。他們目睹了滄桑變化,深知人不是抽象的“自我”,而是“過去的總和”(韋爾蒂語)。在他們筆下,誕生了美國南方小説中具有深刻歷史感和濃郁鄉土氣息的優秀篇章。

    與福克納不同的是,韋爾蒂沒有突出蓄奴罪惡帶來的歷史詛咒和怪誕悲劇。出現在她作品中的,是朋友的閒談、家人的口角、私人的經歷,是平凡而又富於戲劇性的日常生活。韋爾蒂自幼喜愛繪畫和攝影,這使她在文學創作中始終保持著畫家的眼力,在細節描寫和作品的視覺效果上尤為出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人女作家托妮莫裏森對她那雙“犀利的小圓眼睛”印象極為深刻,説它們“靈活顧盼,洞察一切”。憑藉這雙眼睛,韋爾蒂寫出了一系列傑出的作品,曾三度獲得歐亨利短篇小説獎,並於1973年獲得普利策小説獎。

    韋爾蒂本人最喜歡的作品是1949年出版的《金蘋果》。該書由7個相對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組成,講述了密西西比州一個虛構小鎮在40餘年裏的變遷。這些故事借助標題“金蘋果”對希臘神話的提示,在古典文化的映襯之下展示並考察了當代人的追求和幻滅。鎮上的老一代居民固守舊的生活方式,他們勤勞善良,卻又狹隘庸俗,對外來事物充滿抵觸和懷疑。靠教授音樂為生的“外來人”艾斯霍特小姐遭受排斥,生活慘澹,最後陷入絕望和瘋狂。維吉在少女時代曾經捉弄過艾斯霍特,後來在生活的磨礪下才漸漸對音樂和時間的奧秘有所領悟。年輕人紛紛尋求更廣闊的生活;然而,維吉的同齡人麥卡雷恩在舊金山定居10餘年後卻又只能懷著失望重返家鄉。舊式南方鄉鎮正在解體,可是現代大都市卻並非是值得想望的未來。

    歷史變化對傳統的衝擊是韋爾蒂許多小説的主題。她的三部重要長篇小説《三角洲婚禮》、《敗局》和《樂觀者的女兒》選擇婚禮、生日慶典和葬禮等事件為題材並非偶然。因為這類家族聚會場合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人際關係和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葬禮所呈現的,已不再是親人間的矛盾或家族堡壘的裂痕,而是“家”本身的徹底消失。丈夫和母親去世已久;而今曾為法官的父親也離去了;盤踞祖屋的繼母是一門心思謀遺産的“外來人”。趕來看望父親的女兒只得在葬禮後黯然告別故園,返回她工作的北方,像韋爾蒂的其他許多故事的主人公一樣,成為現代世界裏的漂泊的孤獨者。

    舊南方已成往事。在這種“發展”中人類是否丟失了某些至為寶貴的東西?韋爾蒂用溫存而冷靜的眼光觀察並描述變局中的故鄉生活,筆端淌出“更行更遠還生”的迷惘離愁。

    

    《環球時報》 (2001年08月03日第十六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