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梅花香自苦寒來——記荷蘭華人女作家林湄

楊鷗

    林湄女士對文學的那種癡迷令我感動,談到文學,她那原本平靜的臉上變得光彩煥發,説話滔滔不絕。她給我看她的手心,她的手心有兩道縫合的傷疤,這是她早年寫作寫得把手心肌肉拉傷,才成了這個樣子。她的言談舉止透著利落和堅定。她今年57歲了,卻還像年輕人一樣勤奮地寫,一本一本地出書,已經出了10多本書,這次她來北京也是為出書的事。她還列了一份世界優秀作品的單子,在北京四處尋找購買中文譯本,準備帶回荷蘭。

    她的成名作叫《淚灑苦行路》,她的坎坷的人生之路就是和著淚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林湄出生於福建泉州,受母親影響,自幼愛好文學。與這一代的許多青年一樣,她也插過隊,在“文革”中受過衝擊。1973年她自上海移居香港,在香港遭遇婚變,她獨自帶著兩個幼兒艱難謀生。她曾嘗試涉足商場,卻慘遭奸商欺騙,瀕於絕境。在極端困窘的境遇中,她重溫少年時的夢想,提筆開始寫作。生活的磨難,使她看到人性中醜惡的一面,也看到人性中平凡而崇高的真善美。她用自己的筆表達對人生苦難的超越,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由她對巴金、丁玲、冰心、沈從文等一批名作家和文化名人的專訪結整合的《文壇點將錄》,使她成為香港的知名記者。她的散文小説集《誘惑》和長篇小説《淚灑苦行路》則是她步入香港文壇的里程碑。

    1989年,林湄開始她人生的“第三步曲”,離開香港闖蕩歐洲,定居荷蘭。她的創作也取得豐收,以詩歌《春之頌》和《相逢》兩度榮獲荷蘭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國際詩歌節詩賽獎。短短幾年間,她創作發表了近10部作品集和中長篇小説。她的筆觸轉向描寫海外華僑華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揭示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表現華僑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趨勢。她的作品題材突破了華人華僑生活題材的傳統模式,集中探討了轉變中的華人華僑的社會問題。

    1995年,“林湄文學創作研討會”在荷蘭舉行,這是西歐歷史上的第一次華人女作家研討會,來自祖國大陸、香港及荷、比、盧、英、德、法等地的50多位專家學者對林湄的文學創作給予高度的評價。

    林湄説:“海外華人作家創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表現過去的家鄉情結;一類是關注海外華人在生存國的命運和思想。我屬於後一類。”她認為自己受教育在東方,現在生活在西方,跨越兩種文化,比當地土生土長的作家有優勢。對於一些海外華人作家迎合洋人趣味的寫作她表示不能茍同:“作家應忠於良知,忠於民族自尊,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怎樣寫好作品上,像挖礦一樣把好的東西挖出來。要耐得住寂寞,不受誘惑,讓作品給人以力量、智慧和思考,經得起時間和讀者的考驗。”

    她將當年她採訪沈從文時沈從文給她題寫的“素樸”兩個字至今銘記在心,老一輩作家那種不為名利的對文學的奉獻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她。在她看來,文學是人類思維中非常美的藝術,要用心血、靈魂去追求。她在荷蘭創辦了一份名為《荷露》的海外華文文學雜誌,她充滿感情地説:“荷露晶瑩剔透,出污泥而不染,雜誌取名‘荷露’,就是要保持一片凈土。”為促進海外華文文學創作,她還創辦荷、比、盧3國華人寫作會,並出任會長。

    現在兒女已經成人,她有了穩定的寫作環境,她正在創作一部30萬字的反映海外華人生活的長篇,她已經走過“淚灑苦行路”的艱難,持續下去的將是“汗滴禾下土”的耕耘。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7月25日第九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