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走來的中國兒童文學  

    中國兒童文學發展至今天,通過外在的比照和自身的實踐,逐步獲得了準確的定位,開始自覺地向文學性和兒童性回歸,並且涌現出了一批具有藝術感覺和寫作才華的年輕作家。不過自我讚許以後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只是在有限的天地裏樹立起自信,這種自信很多時候顯得比較跼踀甚至偏狹。我們仍有很多的誤區和盲點,我們必定還缺少什麼。我們依然要追問:中國兒童文學距離世界優秀水準還有多遠?今日的兒童文學批評是否還能發揮應有的功能?中國兒童文學的未來還需要怎樣的調整和設計?

    如今,中國兒童文學界五位著名作家、學者梅子涵、方衛平、朱自強、彭懿和曹文軒,在新蕾出版社的邀請下走到一起,以即席對談、現場錄音的方式,共同探討當前兒童文學理論及創作的現狀,梳理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脈絡,同時觸及中國兒童文學的諸多癥結。《中國兒童文學5人談》應運而生。五位作家、學者帶著各自的學術風格與個人魅力進入對話,他們時而娓娓述説,時而針鋒相對。看似隨意的即興發言,卻不時閃射著智慧的光芒,給人以靈感式的觸動;即便是嚴謹縝密的學術推理,也同樣擁有激情的火花,給人以學理性的啟發。關注圖畫書和成長小説,是他們在世界兒童文學坐標的參照下,對整個中國兒童文學缺漏和遺憾的積極補救,也是他們對更多新可能的一種努力追尋。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觀點及表述上的分歧:究竟什麼是成長小説?它是隸屬於少年小説還是可以獲得獨立的“公民權”?關於圖畫書,他們對圖畫書的創作、出版、鑒賞等作多方位的解讀和分析,大大地拓展了研究視閾。

    他們意識到,文學的深度和厚度並不能真正代表兒童文學的美學內涵。因而對80年代中期以後兒童文學對少年小説的傾斜現象,進行了歷史的反省。曹文軒和梅子涵作為少年小説的主要創作者,在今天則分別表現出堅守與調整的不同意向。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兒童文學持迥然相異的觀點,而是實際上代表了各自在創作上的審美取向。五位專家對兒童小説與故事性的重新重視,旨在回歸兒童文學的本質品性。

    在客觀、冷靜的心態下,他們對童話與幻想文學作出相對明確的界定和區分,進一步理清了思路,從而形成比較一致的認識:既需捍衛童話應有的位置,又要開拓幻想文學新的空間,這兩者於今天的中國兒童文學同樣重要。他們認為,幻想小説才是對“Fan tasy”更為恰當的定位。由此,童話和幻想小説將更加清晰地步入它們的藝術領地,以更加明朗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

    關於經典、幽默、想像力以及詩意的理解和呼喚,表現出專家們對於中國兒童文學大視野、高品位的無限渴盼。在文本的動情敘説中,我們看到他們對兒童文學獨一無二的品質的沉醉及癡迷。在入情入理的自我表述和相互論辯之中,我們看到他們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幽默、詩意和想像力。中國兒童文學需要這樣的品格,也應該擁有這樣的魅力。

    面對共同的事業,他們期望出版界不斷提升專業素質,拓展國際視野,與兒童文學創作者和研究者形成積極互動的關係,為中國兒童文學的成長支撐起強有力的柱石。

    “中國兒童文學5人談”發生在今天,有它獨特而又重要的價值。它是一次總結——對中國新時期兒童文學的總結,也是一次開始——提出了未來中國兒童文學的方向。這需要批評家的膽量、勇氣、智慧和眼力。我們可以這樣説,《中國兒童文學5人談》既是對談話者自身的一次檢驗和審視,也是對今天的中國兒童文學,以及從事兒童文學的專業人士的一次警醒和衝擊。

    然而,從中我們也深深地感到憂慮: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對“什麼是兒童文學經典”形成共識?為什麼我們總是要在“什麼是兒童文學”上繞不過去?為什麼我們還對“兒童小説”、“少年小説”進行多義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才開始談論圖畫書?(書 蔭)

    《中國兒童文學5人談》,新蕾出版社出版。

    《中華讀書報》2002年3月27日

    


中國新時期兒童文學是否跌入低谷?
瑞典為已故著名作家林德格倫設立國際文學獎
懷念阿林格倫
長襪子皮皮和她的白髮母親
林格倫作品在中國
皮皮的“媽媽”走了——瑞典兒童文學作家阿斯特麗德林格倫去世
體味過去的影子——七位兒童文學作家回憶青少時代
兒童文學:應直面苦難的缺失與手法的單調
兒童寓言文學為何步履遲緩
他們是這樣長大的
—— 反映中學生生活的《天棠街3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