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央五中全會:從物質財富增長到重視人的發展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9 月30 日 | 文章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7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宣佈,定於今年10月召開本年度的中央全會,亦即十六屆五次中央全會。主要議程,除按例由中央政治局報告工作外,將是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在2005年金秋季節,中共中央專注于新的未來五年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其意義是:一者,動員全黨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主要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注意力進一步集中到促進改革發展穩定和現代化建設上來,集中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上來。二者,顯示對人民利益的完全、徹底負責態度,以編制和實施新的五年規劃的方式,對解決現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新矛盾、新問題,尤其是民生大計問題作出承諾和安排。三者,再一次向國際社會慎重表明,社會主義中國更加關注國內問題,儘管世事動蕩紛擾,中國決不改變和平發展的初衷。

“七項任務”與“六條經驗”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幾十年中,中國共産黨已不止十次領導制定國家經濟發展計劃。著手編制“十一五”規劃,可説是中央善於用計劃來治國理政的又一次重要展示。按照十六大所確定的方向,編制規劃早在醞釀準備之中。自2003年9月起,經中央指示,負責具體編制工作的機關即已部署編制前期工作。隨後,中央有關部門及省市縣單位陸續啟動。

回溯過去三年“十一五”規劃的醞釀準備,就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具決定意義的是中共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先後作出《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和《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前一個決定全面提出了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和富於前瞻性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七項任務”。後一個決定深刻論述了黨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及肩負的崇高使命,總結了黨執政55年來包括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在內的“六條經驗”。兩個決定使我們黨在執政規律的認識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進步。

必須指出,五年一次計劃修編,看似例行公事,其實大為不然。尤其是編制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更多的是意味著一種重要轉折,或説一個新的開始。它不只是計劃改稱規劃、指令性質變成指導性質,以及指標、項目等事務性質或應用之類變化,更重要的是在涉及方向、軌道性質方面具有重要特點。一句話,也就是成為同我國新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相適應的,完全、徹底擺脫原有的僵硬的計劃經濟以及相應社會發展窠臼,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活力。“十一五”規劃提上議程恰逢其時,正是科學發展觀的完全成熟、由理念到運籌的轉變時刻。或許可以説是“機緣”,使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一整套社會發展和執政理念,在“十一五”規劃中得以集中、完整、充分體現。

親近民生將成標誌

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繼而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中,鮮明規定“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顯著深化與提升。如果我們比較“十五”計劃中強調“把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為根本出發點”,而“十一五”規劃中則是載明“以人為本”。從而一語道明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並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産生了提綱挈領的意義。

上個世紀最後10年,我們曾經分別在十三屆七中全會、十四屆五中全會、十五屆五中全會,先後通過了“八五計劃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九五計劃和2010遠景目標”、“十五計劃”。由於規劃本身的週期性和我們黨的中央全會週期性的原因,本屆中央恰巧也是在五中全會上審議通過新的五年規劃建議。然而,隨著情況的變化和經驗的積累,特別是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強調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後,新的規劃編制工作呈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特點,從規劃理念、內容要求到程式等,都有許多創新。

因為對於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所以就更重視區域規劃問題。在維持原有行政區域規劃的同時,突出適應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區域規劃,如泛珠江區域、長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區等。因為對於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所以就更重視包括社會安全穩定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鋻於“十一五”時期仍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環境,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做好“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關鍵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主持“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的負責人以一種不多見的特別明快的語言表述:編制的出發點,要從偏重物質財富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強化有關擴大就業,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規劃,增加人文和社會指標。同時,還有專家建議:市縣規劃內容應更多地闡明與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此議如獲廣泛認同,並在事實上成為規劃工作指導,無疑將是規劃理念與制度的創新之舉,受惠的也將是全社會階層、廣大人民群眾。

中國歷代素有“與民休息”、“十年生聚”的政治經驗,以致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解讀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而我們黨早在上世紀20年代農民運動高潮和紅軍初創時期,就種下了自己所獨有的人民生計的深厚情結。進入新世紀後,黨又飽含深情地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理所當然,這種感情不但注入到各項工作之中,同樣也注入到規劃之中。體現民意,集中民智,親近民生,就是“十一五”規劃的顯著特徵。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可認為“十一五”規劃是規劃的民生,民生的規劃。説是規劃民生,因為它所包括內容的著重點,由關注物質財富的增長轉為更加關注人民福祉的提高。説是民生規劃,因為它的編制過程除有相關機關、組織之外,還有廣大社會公眾參與。

(作者 葉篤初 中央黨校教授本文節選自9月5日出版的《瞭望新聞週刊》)

相 關 新 聞
· 王夢奎:關於“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的若干問題
· “十一五”規劃的戰略及政策建議
· “十一五”規劃欲將“人”字大寫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