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核心:推進學科組合

鄒劍秋

    ●高校管理體制改革不應一哄而上,現在不少大學都有學科斷檔之憂,怎麼能不顧實際條件,挂一個牌子就開工呢

    ●教學品質的高低,首先反映在培養學生的素質上,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推進學科組合,儘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學科組合的主體是教師,應對現有的教師隊伍切實加以整理,廣泛徵聘有真才實學的人。教育界的同志要爭當“教育家”,而不要做“教育官”

    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自改革開放以來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告別了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局面,極大地調動了上上下下的積極性。面向新世紀,我們有理由期望高校改革將會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

    那麼,我們的改革工作是不是完美無缺了呢?當然不是。

    我們的改革,特別是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如果是著眼于從根本上提高教育品質來逐步推進,這是理所應當且無可非議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也有些地方喜歡一哄而上,這就未免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些。想想現在,我們有不少大學在一些老一輩大學問家相繼離開之後,都有學科斷檔之憂,怎麼能不顧實際條件,挂一個牌子就開工呢?

    事實上,高校大規模的調整合併,還僅僅是改革的序曲,而改革的關鍵則在於毫不遲疑地把精力轉移到提高教學品質和科研水準上來。教學品質的高低,首先反映在培養學生的素質上。要提高學生素質,除了不斷進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推進學科組合。我認為,這應是深入進行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是學科組合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時代的呼喚。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我們迫切需要培養出一大批複合型的人才。至於擴大哪些知識、組合哪些學科,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加以調查研究。不久前,我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幾位院長共進晚餐,原院長鄭紹濂同志對我説:“我可以這樣説,我們畢業生的專業水準,都要比他們的老師還要高。”這話我很贊同。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專業知識,還要了解不少交叉學科。而老師呢,教數學的就是教數學,教經濟的就是教經濟,大多局限于一門學科。學生學的東西,當然就比他的老師多得多。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是學科組合的結果。

    因此,當我們完成了眾多大學合併以後,迫切的任務就是發揚彼此間學科和師資上的優勢,進行學科組合,以造就青年學生。我們有責任滿足他們對最新知識的追求。

    學科組合的方式和內容,可以多種多樣。比如中國革命史專業,有那麼多現成的感人的紀錄片,為什麼不能選出一部分來作教材呢?同樣,不久前播放的《新中國的大使》系列電視片,選一些來作國際政治係的教材,不也是很好的措施嗎?組合內容可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而異,但我覺得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本門學科的最新成就,也就是我們平常説的世界水準;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師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根據學生畢業的追蹤調查結果,決定還需要補充的知識。

    推進學科組合,教師當然是主體。“名師出高徒”,這是至理名言。要建設高素質的大學教師隊伍,除了物色優秀畢業生留下來當教師之外,應對現有的教師隊伍切實加以整理。有三種人應予“減負”:一種是從來不上課或沒好好上過課的人;一種是雖上課但學生不願聽而令其精神痛苦的人;還有一種是靠剪刀加漿糊騙取了教授頭銜的人。對這些同志,要做好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另行安排。

    當然,我們更應廣泛徵聘社會上有真才實學的人,以充實教師隊伍。我們要有“三顧茅廬”的精神,請有真才實學的人到大學來上課或帶研究生。還有,對一些有水準的老教師,也不可在年齡上“一刀切”,應滿足他們教育青年的願望。切不可以“教育官”的態度,一味盯著清規戒律,把有水準的人拒之門外。須知,“教育家”與“教育官”是完全不同素質的兩種人。我希望,我們教育界的同志都要爭當“教育家”,而不要做一個只會“等因奉此”辦事的“教育官”。

    大學教學改革中的學科組合問題,有賴於高校各級領導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抓好教育事業。我想,只要加強領導,廣大教師是不會辜負社會的期望的。

    (作者為原復旦大學副校長)

    

    《文匯報》 2001年12月05日

    


美國華裔家長苦心安排子女教育
專家呼籲:加強青少年無神論教育
未來大學什麼樣 海峽兩岸學者燕園論道
高考還要改:普通高中要與高考“脫鉤”
海峽兩岸開放及遠端教育研討會綜述
黑龍江:大學辦成了“教育超市”
MBA要改革 聯考科目將簡化
中國民航教育培訓標準化與國際接軌
台灣研究生教育亦喜亦憂
孩子“人來瘋”怎麼辦
譜寫世界一流大學新篇章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