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世界一流大學新篇章

    金秋時節,天高雲淡,放眼望去,北京大學整座校園被包裹在密密匝匝的落葉之中。中國最知名的高等學府——北大留給筆者的印象很像美國長青藤協會的成員院校。漫步中,到訪者經過了香港富商李嘉誠投資百萬美元修建的北大圖書館;由國內各大貿易公司贊助興建的能容納2,200名觀眾的大禮堂;身著時髦運動裝的學生們活躍在一旁的網球場上,笑語不絕於耳;一個金髮碧眼的留學生——北大的2,500名留學生之一——慢跑而過,穿過綠茵的草坪,消失在寧靜的未名湖畔。

    在政府財政的扶持和越來越多的海外捐贈者的幫助下,北京大學正在努力將自己建設為一個世界級的高等學府,以滿足國家入世之後的人才之需。現在,北大的外觀改造已經頗顯成效,然而,成為世界一流學府的核心內容更在於教學和學術研究的整體水準,其中包括創造發明、思想建樹等“軟體”。在這些方面,北大的管理者們承認,目前北大和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大學之間還有差距,但是他們堅信,到2015年,這種差距將會消失。

    繁榮北大的學術創作並不容易,校方面臨的阻力包括中國現存的教育體制等。舉例來説,沒有國家教育部的批准,中國的大專院校不能擅自辭退教職員工,不論他們對學校的發展是否還有貢獻,學校也不能擅用資金雇用新的,有價值的教員。

    儘管如此,北大的改革還是頗見成效。學校正以一個面向本科學生的綜合教育課程為試點,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各大學院和係科部門經過了重組,鼓勵跨學科,跨專業的研究方向。另外,一個雄心勃勃的對外合作計劃也在醞釀之中:為了使北大師生適應經濟全球化之後的社會競爭,學校將通過開展更廣泛的對外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

    1998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首先提出了要將北京大學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在對北大師生的一次演講中,他指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多所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的高等學府來培養高品質、有創造力的人才。隨後,中央向北大和清華兩所大學各撥款18億人民幣,作為對它們進軍世界一流學府的鼓勵。

    如今的北京大學已是今非昔比。2000年,學校的科學系和醫學院總共獲得了3.3億人民幣的科研基金,比1995年的6倍還多;北大的教師在國際一流科學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從1996至今翻了三番,僅去年一年就有940篇。與此同時,教職員工們的學歷水準普遍提高,全校28%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科學院的博士導師比例最高,達到了40%。

    隨著北大的學術地位不斷升高,學校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亞洲國家的留學生。現在,北大已經有600多名南韓留學生和300多名日本留學生。另外,儘管台灣當局並不承認中國大陸學府授予的學位證明,仍然有90名左右台灣學生在北大就讀。在今年入校的留學生之中,有一名來自台灣最好的女子學校的優等生,她認為北大比台灣任何一所大學都要好。

    但是,不少留學歸來的教師對北大的現狀有自己的看法。現任北大研究生部行政副主任的牛大勇(音譯)作為研究學者在華盛頓伍德威爾森國際中心和哈佛大學學習兩年之後回到國內。在美國的經歷使他認識到北大教學方式的缺陷,他認為,北大對學生的教學範圍狹窄,專業限製作用太明顯,教師們在培養學生知識體系的全面發展方面做的不夠。另外,北大的學生閱讀量太少,還缺乏參與討論的機會。

    最後,他總結説,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之間最大的差距正是在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但是,要在中國社會採用西方的教學方式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對此,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表示,堅持馬克思主義並不代表對思想的禁錮。“過去,蘇聯和我國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們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絕對真理。而現在,我國的領導人的思想比過去要開化的多。正確的態度是,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死的教條,而要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其新的含義,從新的角度認識過去的理論,併為我所用。”許校長還強調:“如果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在中國講非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就是反馬克思主義的話,我國對外開放和改革的基本國策就是大錯特錯了。”

    北京大學能夠“容忍”部分教師的“極端”思想,許校長還表示,不管它是保守的還是自由化的,只要不違反國家的法律。“在學術界,我們不能給思想劃線,或是要求言論統一。只要我們堅持以北京大學的穩定為前提進行教學,少數極端思想不可能成為主流。”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今年七月在中國共産黨成立8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在北大學者看來,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新注解。江澤民號召人們“與時俱進”,活躍思想,開拓思路。對此,牛大勇的看法是:“江總書記講話的含義是要人們在傳統的理論基礎上進行發揮和創造。這對學術界來説,是一件好事。以後,北大人文學科以及社會學的研究生在寫論文時,將會有更多的選擇對象。”

    中國的教育官僚體制對高等院校的行政權力限制很大。直到最近,北大才獲得了決定師生出國訪問研究的自主權。但是,教育部仍然有權決定北大的教授數量。

    北大副校長,在基因穀物研究方面貢獻突出的生物學家陳章良對此非常頭疼。“由於我們不具備辭退不稱職的教員的權利,我們建立了教職員工工作評估體制,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內,某位教師沒有發表學術論文,那麼他就不能遷升,也不能繼續使用辦公室。”

    儘管北大能夠將一部分不稱職的教員閒置起來,她卻缺乏吸引一流學者來填補這些職位空缺的資源。問題在於國外留學回來的學者需要足夠的空間、設備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來建設自己的實驗室,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

    除了工作環境之外,歸國學者還需要“一個更夠容納創造性思維的學術氛圍”,陳章良補充説。在他看來,目前中國的項目許可機制缺乏鼓勵發明創造的功能。如果政府只向那些已知結果的項目提供資金,就不會有新的科學、新的發現。一個社會的科技水準要發展,科學家必須經歷失敗,才有可能成功,而現在中國並不存在可以讓科學家失敗的研究許可體制。

    雖然不盡人意的地方還有很多,令人欣喜的改革也正在進行之中。有中國教育部和李嘉誠共同贊助的“長江獎”每年向傑出的中國科學工作者提供百萬人民幣的高額獎金。目前,北京大學有44名教授獲得“長江”獎金,另外還有8名助教也享受這項殊榮,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是歸國學者。

    去年,北京大學對本科學生的專業限制進行了調整,讓學生們能夠在本科四年的學習生涯中進修專業之外的課程,獲得第二個學位。另外,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學習包括自然科學、文學、外語、藝術、歷史、哲學以及社會科學等基礎課程。

    這樣的課程設置同樣也為教師們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提供了舞臺,學生們可以更多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進行獨立思考。同時,考試的方式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討論和論文開始取代過去一張考卷定乾坤的局面。教授們在向學生們授課之前,必鬚髮放本次課程的綱要,並介紹相關的參考書籍,另外,他們也更頻繁的借助多媒體手段教學,比如使用幻燈片。

    去年,北大與北京醫科大學的和並開創了跨專業院校合併在中國的先例。醫科大學的教師與北大的生命科學研究學者在新建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進行合作。來自心理學、生命科學、醫學以及無線電波等領域的專家們組成了一個專門研究大腦的科研中心,另外還有四個係被整合成了新的地球空間科學學院。

    和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一樣,北京大學對邀請國際各界名人來校演説也非常熱衷。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就曾于1998年訪華之際做客北大,至今,北大已經接待過11位國家首腦,無數的一流學者、外交家以及70所大學的校長。北大國際關係研究所的所長李岩松(音譯)表示:“這對開拓北大學生的視野以及他們未來的發展都非常有好處。”

    十月底,北大請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美國《自然》雜誌編輯設的主編菲利普坎貝爾。“他向學生們介紹了《自然》雜誌的概況,並鼓勵學生們向他的雜誌投稿。為北大升級為世界級的著名學府貢獻自己的力量。”李岩松如是説。

    “中央政府期望我們在未來的十年中,將北大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高等學府,”陳章良副校長表示:“事實上,北大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或許,時間的長短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我們已經設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在為之而努力。”

    《遠東經濟評論》2001年11月15日


樹立精品意識 北大論壇誕生
台灣好學生紛紛上北大
外國政要走馬北大清華
何謂“北大精神”
清華北大要“啃”哈佛教材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成立
北大與日經社聯合培養新聞人才
北大今年招生錄取新特點
北大的講座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