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孫樹俠:食品監管要從"田頭到餐桌"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01 日 | 文章來源: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孫樹俠語氣急切。

孫樹俠是中國保健協會食物營養與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農産品加工綜合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近日爆發的“蘇丹紅風波”,令“食品安全”問題再一次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作為一位持續關注食品安全領域的資深專家,孫樹俠提出了一個迥異於他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在推進食品産業工業化的前提下,在強化監管的同時,充分發揮地方、民間的力量。”

■不容樂觀的食品安全現狀

全國有10.6萬多家食品企業,其中,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超過10%的企業無營業執照,1/5屬無標生産,2/3不具備食品檢驗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廠不檢驗,1/4對進廠原料不進行任何把關,60%不具備基本生産條件,難以保證食品品質安全。

這一系列令人震驚的統計數據,源自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1-2003年的一項專項調查。它從一個側面清晰勾勒出我國當前食品行業的現狀。

“國外多是工業化生産,而中國則多是小作坊式生産。”孫樹俠強調,這種情況在一些日常食品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比如説醬油、醋等,很多都是産自一些“三無”小廠,品質堪憂。而此次“蘇丹紅風波”,從製造源頭來看,也多是這類企業“造的孽”。

“不幹不凈”、“亂添亂加”、“不明不白”,孫樹俠如此評價這類企業的産品:“不幹不凈”,指的是産品衛生指標超標,菌落總數、大腸桿菌等超出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規定,“曾有報道,最嚴重的竟超標8000倍”;“亂添亂加”,指的是超量使用添加劑或使用被禁用的添加劑,更有甚者,有些企業還會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的有害物質,如蘇丹紅等;“不明不白”,指的是食品標簽不規範,如標簽無生産日期,標注生産地與實際不符等。

“在這種低級的行業生産狀態下,強調食品安全的監管,無疑為‘奢談’,往往很難落到實處。”孫樹俠説。

■呼籲建立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

“八頂大蓋帽抓不住一個殺豬的,十個部委管不住一個造假的。”

對於社會上流傳的這種説法,孫樹俠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贊同。

“現在,我國的食品監管游離于各個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嚴重。”孫樹俠説,“而發達國家則有一個相應的機構在統一管理。”

孫樹俠曾研究過世界上26個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對比之後,她發現國內目前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她告訴記者,美國1998年即專門成立了總統食品安全委員會,日本也在2003年通過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並在內閣專門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專門對農林水産省和厚生勞動省的管理工作進行協調。“這些做法的效果很好,我們也應該效倣。”

孫樹俠因此呼籲中國也建立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並強調“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要進行明確合理分工”。

孫樹俠認為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一是要對監管方面存在的交叉和重復之處進行明確的重新分工,“只能抽一個部門負責,其他部門退出”;二是要對目前尚無人管理的“盲區”進行明確的分工,“確定哪個部門負責哪些尚無人監管的盲區”。

孫樹俠還強調,我國要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要在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之下設置食品安全標準或食品法典委員會,專門負責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工作,並要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保持溝通。

■檢測要打破政府壟斷 多建獨立第三方機構

“中國這麼大,單靠中央政府來管食品安全,怎麼能管得過來?”孫樹俠認為,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其他力量的參與,“群策群力,才能解決問題”。

孫樹俠強調,“要充分發揮地方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作用”。她説,中國地域遼闊,地區間差異明顯,因此不妨借鑒美國的經驗,實行食品安全機構聯合監管制度,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協作的食品安全監督網,在縣市、省區和全國全面監督食品的生産和流通。

由於中國尚缺乏完整的由上到下獨立的垂直監管系統,只有質檢總局的商檢系統屬於垂直管理,其餘的均為分級管理,各級監管機構的組織和任命由本級政府決定。鋻於這種現狀,孫樹俠提出,必須充分發揮地方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作用,由各級政府負責所轄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實行“主管領導負責制”。

孫樹俠同時強調,中央和地方在食品安全標準上要“保持良好的協調”。

而各種行業協會的“行業管理優勢”和消協的“監督作用”,也為孫樹俠所看好。

她告訴記者,現在世界上出現了一種趨勢,即食品安全監管正從過去以政府部門為主轉向重視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比如,第三方獨立檢測檢驗機構的建立”。

據孫樹俠介紹,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尚為國家相關部門所壟斷,但由於資金有限,導致檢測手段和設備都很匱乏;而國外這方面發展很快,近年出現了自由基檢測、紅外線光譜檢測,乃至DNA檢測等許多新方法。

“國外成功的經驗,就是建立第三方獨立的檢測機構。而公眾也很信任這些公平、公正的獨立機構。這樣的渠道多一個,就多一份監管的力量。”孫樹俠説,“而我們國家由於還是政府壟斷,往往一監管就壟斷,一壟斷就掙錢,一掙錢就管死。”

■企業應是制定標準的“主角”

食品企業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中,究竟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孫樹俠對此有著獨到的看法,她認為,企業才應該是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的“主角”。

國內現行的食品安全標準,是遵循著“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遞減的原則設計的,現有的思路是國家標準“越複雜越好”。但在孫樹俠看來,這樣的標準是有悖于實際情況的,“國家這麼大,情況那麼複雜,怎麼能都弄進來呢?”

她告訴記者,國際通行的慣例是:在國家的幫助下,企業標準制定得越詳細越好,行業標準則略微詳細一些,而國家標準只是“搭個框架”而已——這與我國的情況恰恰相反。

“生産標準應該從生産中來,企業最明白要制定什麼樣的標準。”孫樹俠説。

談及當前被媒體炒得火熱的“蘇丹紅風波”,孫樹俠絲毫未表現出吃驚,她覺得“這其實很正常”。為此,她還給記者列舉了一組數據:在發達國家,像“蘇丹紅事件”這樣的食源性疾病的漏報率在90%以上,而在發展中國家則達95%以上。

“關鍵的是我們要從生産、流通、消費諸多環節把關,建立一個‘田頭到餐桌’的完整的食品監管體系。”孫樹俠最後説。 (記者馬暉)

《南方週末》2005年4月1日

相 關 新 聞
· 國家將重新評價各類食品安全實驗室資質
· 流通領域食品安全存在五大隱患
· 去年食品品質與安全投訴不降反升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