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易憲容:中國郵政儲蓄何去何從?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2 月02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郵政儲蓄銀行的設立後可以利用自己密集的櫃檯網點及良好的服務之優勢吸取存款,然後又把這些吸收的存款向其他銀行提供貸款批發業務。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5年工作會議上指出,將根據國務院關於郵政體制改革的統一部署,同步推出郵政儲蓄改革,組建郵政儲蓄銀行,並將其納入銀行監管體系。此消息一齣,國內外媒體反應熱烈。無論贊成或反對,市場似乎有一個共識:一家僅次於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第五大銀行可能應運而生。

據國家郵政總局統計數據,截至2004年年底,全國郵政儲蓄系統擁有3.2萬家分支機構、2.6億儲戶、郵政綠卡7000萬張,儲蓄存款餘額達1.07萬億元人民幣,佔全國儲蓄餘額的近10%,規模僅次於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位居第五。

如何保證這些日益龐大的郵政儲蓄資産有效運作?如何減少及分散這些資産運作中的風險?改革現行的郵政儲蓄系統已勢在必行了。在現代市場體系中,郵政儲蓄銀行是一種十分普遍的事情,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都是很普遍。借鑒他人成功之經驗顯然可能減少我國郵政儲蓄系統改革之成本。

在日本,郵政儲蓄機構是財政融資計劃最為重要的資金來源。而日本的財政融資計劃通過政府金融機構籌集資金,並將資金用於政府減弱公司進行的公共項目或作為對目標領域的政府貸款。可以説,日本的郵政儲蓄系統是世界最大的金融機構。

在台灣,郵政儲蓄十分發達。郵政儲蓄又稱為郵政儲金匯業局,是台灣金融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它成立於1919年,主要是吸收小額儲蓄資金為主。1930年成立了獨立於郵政總局的郵政儲匯總局,並直屬於當時的交通部。1935年開始辦理簡易壽險業務吸收長期資金。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由於郵政儲蓄網點林立、服務時間長及稅收的優惠,台灣的郵政儲蓄及簡易壽險更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1993年郵政儲蓄的賬戶達2200多萬。

台灣的郵匯局以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及簡單壽險保單等次級證券向小額儲蓄者募集資金,然後將90%以上資金以1年期定期存款轉存央與專業銀行,部分以短期定存其他商業銀行,小部分購買國債、央行儲蓄券、短期票據與國債回購交易、進行定存與保險單的抵押貸款。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台灣的郵匯局不能夠成為完整地溝通儲蓄與投資之間的渠道,在存款人與貸款人之間不具有一系列完整溝通資金的流程。

也就是説,台灣郵匯局零售各種類型的次級證券給儲蓄者,再以批發方式將資金轉存其他銀行。由於台灣的郵匯局吸收資金高居台灣金融機構榜首,大部分必需轉存央行,因此在台灣貨幣市場狹隘與信用工具缺乏之下,其轉存款又成了央行擁有的最重要貨幣政策工具。在1994年以後,台灣郵匯局可將轉存各家銀行的新增存款直接投入銀行同業拆借市場,成為拆借市場最重要資金的來源之一。同時,郵匯局亦將對保戶承擔小額抵押貸款。

從台灣郵匯局的組織結構、業務構成、資金流轉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思考。

一是台灣郵匯局交易網點多、營業時間長及稅收的優惠,從而為民眾提供了優越于其他金融機構服務。郵匯局成為台灣吸收資金最大金融機構與這些條件是分不開的。二是郵匯局成為台灣吸收民眾儲蓄轉為投資的重要渠道,不僅便利了民眾,也彌補了台灣早些時候其他金融機構的不足,推動了台灣的經濟建設。三是郵匯局吸收的儲蓄存款及辦理簡易壽險提取責任準備金,在1980年以前除了保留部分週轉金全部轉存央行。央行根據社會信貸資金需求將郵匯局的轉存資金給其他銀行授信或融通中長期投資,從而成為央行能夠掌握貨幣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四是郵匯局在多种經營活動中創造的利潤,不僅彌補郵政業務虧損也增加國家財政之收入。

從台灣的郵政儲蓄制度與營運情況來看,國內郵政儲蓄不僅需要改革,而且如果制度設計得好,肯定會創造一個多贏的局面。因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郵政儲蓄改革最大的障礙是如何處理好郵政儲蓄與郵政業務分離後的利潤分享問題。1998年郵政電信分家後,作為郵政局扭虧的支柱,郵政局對郵政儲蓄不肯輕易放手,擔心的就是郵政儲蓄分離出去之後,郵政業務虧損如何來補償的問題。但是,從台灣的經驗來看,國內郵政儲蓄銀行的組織架構同樣可以植于國家郵政總局之下,只不過是需要把郵政業務與郵政儲蓄業務相分離,這樣才可為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創造條件。至於兩種業務分離的利潤分享可以通過新成立公司規則來界定。

2004年5月,銀監會下發“關於印發《郵政儲蓄機構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明確要求郵儲與郵政業務應實行“財務分開和分賬經營”。這樣做正是國內郵政儲蓄得以發展的第一步。因為,只有實行分賬核算之後,才可使兩者之間的利益得以明晰界定。更為重要的是,國內郵政儲蓄與郵政業務分離不僅可以讓郵政儲蓄系統納入銀監會的監管體系內,減少郵政儲蓄系統可能面臨的風險,而且也是國內郵政儲蓄系統轉變為郵政儲蓄銀行的前提條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國內郵政儲蓄系統改革是必然,而郵政儲蓄系統改革就在於如何向銀行轉型。隨著時機的相對成熟,不論從國家郵政總局還是銀行監管系統傳出的種種資訊都在表明,郵政儲蓄銀行化的步伐正在加速。

有人認為,目前近萬億儲蓄資金的出路已經成為困擾著郵政儲蓄銀行化的首要問題。他們認為,通過拓寬郵政儲蓄資金運用的渠道、辦理集中批發性信貸業務,從而成為政策性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的資金供應商將可能是郵政儲蓄未來的定位。但是,讓龐大的郵政儲蓄資金進入市場會增加貨幣的流動性,特別是目前國內正處於抑制經濟局部過熱的宏觀調控關鍵時期。

對於這些看法,我是不敢茍同的。一是成立郵政儲蓄銀行正是要來化解近萬億儲蓄資金的出路問題。在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之前,郵政儲蓄系統的功能與業務範圍肯定受到限制與約束的地方要多。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郵政儲蓄業務要得到發展是不可能的,而郵政儲蓄銀行的設立,就可以根據郵政儲蓄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特徵與條件重新來界定它的功能與業務範圍,併為其發展創造種種便利條件。從台灣郵匯局的情況來看,業務範圍的拓展是根據其發展的條件而不斷改變的。

二是為了解決國內郵政儲蓄之出路,從2003年9月開始,央行“開閘放水”,允許新增存款由郵儲機構自主運用。2004年6月,已經有1700億郵儲自主運用資金投入到金融市場當中,資金主要用於對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國內商業銀行的協議存款,國債和金融債的承銷,以及銀行間債券交易。這樣做,對市場貨幣供應量是有一定的影響,但由於郵政儲蓄的大多數資金仍然是以轉存的方式進入央行,這樣央行更容易通過不同方式來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因此,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對貨幣市場衝擊不會太大,反而是穩定市場的股重要力量。

三是郵政儲蓄銀行的設立後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與條件採取一系列的金融創新。我曾多次指出,由於種種條件之限制,郵政儲蓄銀行短期內不能同其他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貸款服務,因為它還不具備為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提供服務所需的管理風險和控制風險的能力,但是可以作為一家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服務的批發銀行。因為,郵政儲蓄銀行可以利用自己密集的櫃檯網點及良好的服務之優勢吸取存款,然後又把這些吸收的存款向其他銀行提供貸款批發業務。

同時,在我國目前金融網點不充分、特別是農村金融網點不充分的情況下,郵政儲蓄銀行還可以為民眾提供一定的投資渠道。早些時候有不少人認為國內郵政儲蓄把農村的儲蓄吸收走了,使得農村金融嚴重萎縮。我想這樣説是不公平的。很簡單,國內郵政儲蓄為什麼有能力吸收農村大量的儲蓄而不是農村信用社。問題在於郵政儲蓄有它的優勢與便利,比如網點多、安全性好。

既然郵政儲蓄銀行有此優勢,就不僅要發揮這種優勢,而且也可以如台灣郵匯局一樣在稅收政策上給予優惠,將其業務範圍放開。如郵政儲蓄銀行也可以成為國內代理投資基金、代理保險服務、國債銷售、農民小額信貸的網點。而且當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之後,它的網點還可能會成為外資零售銀行或是信用卡發行公司投資的目標。因為,農民生活水準提高及農民的金融資産的增加將使這一趨勢成為必然。 (易憲容)

《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2月2日

相 關 新 聞
· 易憲容
· 第五大銀行還是第五大"問題" 博弈郵政儲蓄銀行
· 張吉光:尋找郵政儲蓄核心競爭力
· 郵政體改方案懸念叢生 郵政儲蓄何去何從
· 郵儲資金進債市 累計結算量超千億
· 郵政體制改革預案:郵政儲蓄“自立門戶”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